首页 » 产业政策 » 中关村政策

关于印发《关于中关村科学城新时期再创业再出发提升创新能级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11-24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重要支撑,全面落实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对核心区建设的要求,深化区委区政府“两新两高”战略,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组织优势和服务优势,依据《中关村科学城规划(2017年—2035年)》,构建并完善多元创新主体高水平融合互动的科技创新格局,提升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现就有关重点方向制定以下措施。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对接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紧密对接国家和北京市关于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紧密对接中关村科学城创新主体需求,紧密对接“两新两高”战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战略目标,聚焦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发展定位,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发展导向,在前期系统化、生态型布局的基础上,围绕巩固基础研究、推动成果转化、培育高精尖产业、优化服务生态、强化开放创新、深化先行先试等重点突破方向,探新路、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着力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新能级,为区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内生动力。

二、主要目标

至2023年,重点实现以下目标。

——基础研究领先优势更加巩固,成果转化驱动力显著增强。落地建设1-2家国家实验室和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引进一批顶尖科学家和青年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优势学科,进一步巩固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重点建设3-5家旗舰型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典型。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保障和服务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努力成为机制最灵活、服务最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高精尖产业主导能力显著增强,企业服务精准度大幅提升。着力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关键底层技术,力争培育1-2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五千亿级企业和5-10家千亿级企业,精准培育30家掌握核心技术、在细分领域市场份额占全球前三或大洲第一的隐形冠军企业,跟踪培育一批高成长的创新型企业,重点培育2-3个具有技术主导权的新兴产业集群。新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过3.4万亿元。

——“创新雨林”生态持续优化,全球开放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服务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水平显著提升,吸引一批国际知名的会计、审计、咨询、人力资源等服务机构,打造一批全球知名服务品牌,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空间等要素的精准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打造服务企业国际化拓展的专业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走出去”能力。加快完善海外创新体系布局,全面提升区域融入国际创新网络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能级显著提升,努力打造科技创新永久试验田。到2023年,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21%以上,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00人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5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2200亿元,新增国际标准35项以上。中关村科学城继续保持政策先行先试和制度创新优势,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的永久试验田。

三、重点任务

1.巩固基础研究领先优势。对接国家和全市重大科技战略布局,落地国家实验室,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形成基础研究多元群落。鼓励领军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支持高校院所、研发机构不断壮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信息等基础学科,建设交叉学科,针对优势基础学科、交叉前沿学科方向设立专项奖学金,建立面向未来的顶尖人才早期发现、培养和跟踪机制。对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围绕建设一流学科引进的顶尖科学家和青年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优势学科群。

2.发挥新型研发机构资源活化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知名科学家参与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前沿技术领域,面向全球范围整合创新团队,重点培育专精特新、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旗舰型新型研发机构,激发高校院所加速释放潜在创新能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机制灵活、接近市场的优势,聚焦工程技术等环节与高校院所协同,统筹兼顾长期稳定支持和过程性成果转化产业化,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驱动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激励。倡导谁创造、谁所有,推进赋以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在中关村科学城率先落地,形成首批实践案例,发挥改革示范引领作用。深入践行“创新合伙人”理念,深化概念验证中心、前孵化创新中心建设,前移成果转化服务。发布市场需求,引导创新主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应用技术研究和项目转化,探索“反向孵化”新模式。提升研发服务易得性,实施升级版“协同创新券”政策,鼓励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出更多在线、泛在、智能的新服务。发挥科技防疫的领先优势,支持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企业和第三方检测企业,建立健全联防联控科研攻关机制和科研平台网络。加快公共卫生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在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加速创新药、疫苗、检测产品和医疗器械推广应用。

4.提升高精尖产业主导力。强化技术主导力,聚焦基础芯片、操作系统、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医药健康、新材料等领域,加强底层技术攻关。支持开源平台建设,提升在全球相关技术领域开源社区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支持高校院所、领军企业以重大项目为依托进行协同攻关,同时定期发布选题,探索多条技术路线并行,鼓励创业企业进行揭榜,形成龙头企业牵引、创业企业共进的技术创新协同链。强化产业链主导力,进一步拓展配置产业资源的视野,充分发挥政府股权投资、社会资本、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纽带和载体作用,面向企业跨区域布局创新链和产业链需求,强化更大范围的区域协作,建立产业链储备计划,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控制力。强化数字新基建支撑力,抓住数字新基建建设契机,壮大新基建“技术供应者”队伍;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工业互联网、5G、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公共算力平台、开源工具平台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夯实支持区域创新发展的数字新基建。进一步做强做大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创新产业。深化“城市大脑”建设。

5.增强新兴产业敏锐性。广泛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构建覆盖全球主要创新中心的新兴产业监测网络,及时发掘颠覆性技术和新业态新模式,动态调整支持力度,聚力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打造数字经济示范区和智能经济先行区,支持企业抢抓“健康经济”“智能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发展借助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智能交互技术与现代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教育、健康等深度融合的在线新经济。深化拓展科技应用场景供给,聚焦高精尖,完善应用场景动态发布、快速验证推广、投入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新产业压力测试,采取沙盒监管方式,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聚焦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医药健康、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推动制定监管规则和标准,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留足空间,探索建设创新友好型监管试验区。

6.提升创新型企业服务精准度。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推出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套餐”,打造比肩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创造最有利于科技企业成长的发展环境。聚焦行业领军企业,着力强化产业链生态构建、价值链攀升、国际市场拓展、海外并购等战略服务,培育1-2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五千亿级企业和5-10家千亿级企业。聚焦具有技术主导权、在行业细分领域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的中坚企业,重点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新市场开拓、客户粘性强化等服务,培育30家隐形冠军企业。聚焦高成长的创业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市场拓展难等现实痛点,着力优化多渠道融资、多领域开拓应用市场等基础服务,培育一批高成长的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全国占比持续保持1/5以上。

7.突出创业孵化的价值赋能。引导创业服务向提升企业价值升级转型。坚持专业化导向,遴选支持一批紧盯前沿领域专业化孵化机构,围绕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精准匹配全要素服务,依据专业孵化机构孵化科技型企业数量及在海淀落地转化实绩,给予相应财政资金奖励。坚持硬科技导向,支持面向前沿领域的技术孵化型、产业链孵化型创业服务机构发展,加大对硬科技孵化器的支持力度。坚持国际化发展导向,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孵化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高端要素,强化对知名创业导师、资深技术经理人等专业化人才支持力度。

8.提升第三方服务效能。聚焦法律、财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领域,加快引进国际知名服务机构,打造一批能够强力支撑中关村科学城产业持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全球知名服务品牌。定期举办驻区企业与国际知名第三方服务机构交流活动,搭建双方深度对接合作平台,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面向驻区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对服务成效显著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给予政策支持。鼓励驻区产业联盟、行业协会整合产业资源,组织技术联合攻关,绘制产业路线图,牵头制定行业标准等,着力增强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对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硬支撑能力,对在挖掘重大项目资源、引进高端人才、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给予相应财政资金奖励。

9.推进金融与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面向科技型创业企业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抓住科创板推出、创业板和新三板改革契机,促进企业上市(挂牌)可持续发展。深化高科技企业外汇(外债)管理便利化试点,探索建立境外投资“负面清单+投资备案”制度。开展创业投资行业的监管创新试点,建立健全科创类私募股权基金托管银行管理制度。加大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力度,打造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验区。充分发挥北京市企业续贷中心作用,扩充企业投融资服务功能,全力打造续贷中心升级版。加快推进基于区块链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升级迭代,有序扩大试点范围。

10.打造知识产权保护和价值实现高地。完善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的协同保护体系,推动形成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健全高价值专利精准发现、深度挖掘、快速培育机制,着力促进高价值专利转化应用。大力拓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优化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流程,争取设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推动专利代理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试点。探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离岸知识产权税收制度,针对区内企业、研发机构知识产权授权所得实行低税率或零税率试点,吸引全球高科技企业向区内转移知识产权并建立研发中心。

11.推进产业空间升级和定制化供给。加快上地产业基地更新和永丰产业基地升级,出台专项激励政策,引导现有产权单位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加快业态升级改造,同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推进存量产业空间再造,打造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城市形态样板。结合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开发建设,制定出台针对新释放产业空间的开发建设动态指引,充分挖掘北部产业空间潜在经济价值,实现对有限空间资源的精准高效利用。强化对中关村科学城北区落地项目的准入退出管控,出台更加灵活、多样的产业空间供给政策,有效控制用地成本,为重大高精尖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空间和产业配套保障。

12.提升区域对国际高端人才高端项目的吸引力。建立涵盖外籍人才出入境、签证、工作许可、生活服务等全链条双语一站式服务大厅。支持符合条件的国际人才在区内创立科技公司,实行快速审批制或备案制,探索在国际人才公寓注册企业试点。试行用人单位聘用外国留学生的短期工作许可制度,逐步与正式工作许可实现无缝衔接。支持驻区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海外研发中心、离岸孵化中心等创新载体,对依托创新载体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优质创业项目等给予专项支持。用好进博会、科博会等平台,挖掘引进一批境外高端项目落地。

13.支持企业深度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围绕驻区企业“走出去”,支持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牵头搭建全链条、专业化、国际化的综合服务平台,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出口管制、经济制裁、投资审核、隐私保护、海外上市等方面的合规风险,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支持科技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设立研发中心、共建产业园等,构筑多元化的企业“走出去”格局。支持科技企业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参与相关国际技术或产业组织的活动,增强其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14.塑造高端创新交流品牌。高标准建设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丰富论坛内涵,形成峰会、展览、交流、技术大赛等多板块支撑,汇聚全球顶尖企业、机构、人才,将中关村论坛打造为代表中国科技创新领域最高水准的全球知名论坛品牌。整合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等展示交易和论坛资源,提升专业性和影响力,打造一批精品论坛,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遴选专业组织给予集中支持,凝聚知名科学家和企业家、投资家,打造专注科技创新的知识传播品牌。

15.建设科技创新永久试验田。发挥科技体制改革排头兵作用。设立中关村科学城改革奖励专项资金,每年评选10个最佳改革实践案例,对驻区范围内高校院所落实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技体制改革任务,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院所给予专项奖励,对相关成果落地转化给予全程支持。持续推进先行先试,努力实现“城内事城内办”。聚焦高端人才个税优惠、种子期风险投资和耐心资本的税收优惠、围绕研发的中试项目落地涉及的营业执照登记、数字经济与数字贸易等重点事项,开展政策先行先试,巩固中关村科学城制度创新高地优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经验,形成城内先行探索城外遍地开花的生动局面。争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示范区。研究制定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示范区方案,打造国家科技创新永久试验田。


 

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管委会 

2020年7月2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