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 通知公告 » 通知公告
研讨会:传承与突破——“十三五”时期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与格局
文创产业发展十年来,海淀区依托开拓创新精神及其政策优势和科技人才资源,在北京乃至全国形成了自己的产业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十年发展历程,海淀的路径选择很重要,海淀的发展经验很重要,在研讨会上,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围绕海淀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海淀经验做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魏鹏举院长担任研讨会的专家主持人。
参与研讨会的对话嘉宾有: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赵天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北京外国语大学科技院总经理颜燕京、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副总经理曾繁文、启迪数字天下(北京)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总裁王宣和北京思享时光科技有限公司CEO何晓武。
通过此次研讨会,政府机关、学者、园区、企业的代表,以不同的视角,从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念形成、理论核心、行业融合的趋势、企业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平台构建、政策机制形成等方面提出自己观点和看法,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海淀模式和海淀经验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和总结,对于促进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培育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动能,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引领产业方向,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资源禀赋深厚 比较优势明显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金元浦所长认为:海淀模式是确实存在的,形成海淀模式有的优势有:一,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是文化积淀最为雄厚的地方,海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二,北京是中国高科技的高地,特别是以中关村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把高科技的互联网的东西嵌进了内容之中,文化产业才会有高速的发展,才能成为北京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三,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领军人物,站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引领了中国的创意产业。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王飚所长从数字出版的角度看海淀中关村模式:人文发展理念,内容的建设,平台的构建,政策体系,体制机制,服务体系包括IP的运营,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位于前列。
抢抓机遇开拓 励精图治自勉
北京思享时光科技有限公司CEO何晓武用自己的经历,体现了创业的主体抓住机遇,开拓发展的历程:
何晓武回国后于2011年创办了思享时光,公司由最初的3人,一步步壮大到200余人。何晓武带领团队长期坚持自主创新,致力于移动互联网娱乐社交互动平台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创新上狠下功夫,创立了视频社交产品“秀色秀场”,经过几年的打拼,该产品在秀场直播垂直领域,积累了大量用户,公司品牌在行业内也逐渐凸显,位居全国前五,移动互联网跟文化相结合,2015年增长了7%,在2016年又获得了中关村的TOP100高增长企业,连续三年的复合高增长率。
科技支撑文化 产业融合发展
魏鹏举教授认为:创意就是一个道,一阴一阳便是道,科技是一种阳,文化是一种创新,新阴,阴阳之道,结合在一起就是创意。
启迪数字天下(北京)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总裁王宣谈到科技和文化融合,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他认为“科技+文化”和“文化+科技”是不一样的,因为科技真正的加了文化以后,才能真正的体现什么叫真正的科技。那文化加了科技以后,才能真正的把文化的内涵更好的体现出来。科技只是一个手段,文化才是真正的内涵。
北京外国语大学科技院总经理颜燕京从园区发展定位和服务对象介绍:北外园区产业定位是定在多语言国际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多语言这方面是优势,因为北外在发展园区建设的同时,要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所以在“十三五”期间,要实现所有建交国家的的官方语言全面开通。再一个,就是服务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主要就是开展对国别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副总经理曾繁文从园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路径发表了见解:人大园在整个园区的运营路径上,就是走的一个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一个发展路径。这些年以来在这里集聚的企业,既有像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样的品牌性、出版类的企业,也有科技类的企业,像华北风电主板上市的上市公司。通过园区的服务,我们孵化形成了很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企业,像人大自己在做的人大数媒的这种数字出版,我们还有一系列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像动漫游戏等等这一类的企业。
这些年形成了像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现在我们还是国家级的众创空间。所以这一系列,我们有六七块这种国家级的品牌,而且很多也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国家层面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叫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以及文化部它在做这种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国家层面文化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很多也是在我们园区孵化、研究、建设,以及运营现在都是我们在做。
我们认为这些年人大园来一直坚持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发展路径,才能在行业里面形成的一定影响力。
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赵天书谈到了光明日报刊载的文章及对海淀模式的理解:2016年1至8月份,海淀文化创意产业同比增长是16.6%,全市领先。通过分析从2011年到现在这五年产业发展数据,探讨究竟有什么规律,最后提出了这个海淀模式:科技基因、创新精神、国际视野。
视野决定格局 创新引领高端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要蛮有信心地说中关村就是中国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高地,这个高地,我们在十几年前中关村所做的文件中就已经明确地提出我们的海淀就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就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高地,而且是最前沿的试验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一个地方。
正因为海淀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必须认识到一点,当今世界的潮流就是从文化产业到了创意产业,从创意产业汇入到创意经济。
海淀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要引领一个集群走出去,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是国际化的问题。这个领军的应当是海淀,应当是北京,因为目前正是讲中国故事的时候,讲“走出去”的时候,在讲中国发展中如何用文化先行引导“一带一路”的发展的重大历史时刻,发展的任务是非常重要。
启迪的王宣认为:启迪最讲究的就是格局、协同、策略。海淀宣传部,包括文创协会,其实它是特别的政府平台,所有的企业一定要有格局,要高度的进行协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海淀的模式更好的落地。其实讲协同两个字很简单,其实对每个企业来说想更好的协同,还是要有格局的,如果没有格局很难协同。也希望从事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的这些企业能有格局,不管是大格局,小格局,更好的协同发展,把海淀的文创产业发扬光大。
创意园区的管理者也应该具备更高的一种服务意识,更高的格局,企业会在这里汇成一个大的洪流,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更大成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创新不忘初心 动能再添贡献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魏鹏举院长总结:文化就是特定人类群体的积淀、沿袭并共享着的一套价值理念,一套制度体系,还有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是在一定这套价值理念体系下来思考,在这套制度体系下来行动,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化创新只是为了使我们这些价值理念、这些制度模式、生活方式能够与时俱进,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新兴人类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他们对生活的追求。
我们欢迎那些符合人性的科技,反对那些为违人性的科技,那些只有符合人性的科技才会有更大的市场。开拓创新,不忘初心,那个初心就是回归到人的最根本的需求,人的本质上去。道家有一句话叫反转道则动,创新走的再远也要回到根本上去。
十年是对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概括。纵观这十年,可以概括为:海淀是新经济探路者、是新产业发动机、是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支战略支撑力量。
回顾十年路,展望“十三五”,举办海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周年的主题活动,既是为核心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程的一次梳理与总结,也是对“十三五”时期强化核心功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海淀区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高端发展的一次展望。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基因,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海淀模式、海淀经验,也通过这次主题活动得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