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资讯 » 热点资讯

互联网企业进军电影行业

发布时间:2017-02-13 来源: 浏览次数:

纵观近年成立的互联网影业公司,2016年基本上都未能交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无独有偶,腾讯影业主投的第一部电影《少年》票房失利;同时,阿里巴巴旗下阿里影业首部主投电影《摆渡人》最终票房为4.7亿元,而该片导演张嘉佳曾透露,影片票房过10亿元才能保本。时代青年影院副总经理吴鹤沪表示:“和我们预计的还有很大差距、著名导演张嘉佳、梁朝伟、金城武都在,但是谁拍的不重要,好不好看才重要。”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打造IP电影,所谓IP是英文知识产权的简称,热门IP往往拥有众多粉丝,改编成电影后市场潜力巨大,在近几年互联网企业进入电影以来,很多电影都是通过热门IP加青春偶像、加著名导演的模式,但众多以青春、盗墓为主题的电影扎堆上映、再加上制作粗糙、内容同质化使得这些IP电影难现辉煌。

虽然IP电影能够提前锁住一些粉丝,业内人士认为电影、小说是完全不同的文化产品,即使拿到了IP小说的版权也需要再创作和深加工。某互联网影业公司负责人程武表示:“其实想要做一部好的影视作品,需要在各个领域里都要做到相当水准,但对于一部电影,对于一部创意作品,最核心的是故事本身,是价值观本身。”

据了解,近年来影视市场的快速发展,成功吸引不少资本,一方面带来较大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场泡沫。2015年440亿元的票房、48.7%的增长率,而去年全年457亿元的票房、增长率仅为3.73%,比较看来,票房增长势太趋于缓慢,代表着影视市场正在进行调整,逐渐挤出泡沫。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一家电影公司,若想真正在市场立足,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要拥有属于自身的作品。但在吴鹤沪看来,现在更多的互联网影视公司都缺乏原创作品,更多的都是IP电影,或者烧钱买明星,“简单粗暴的方式烧钱买人,买编剧,买导演,这样的作品,都是从商品角度对待电影,电影除了商品角度,能不能反映艺术质量,能不能在十年、几十年后,还能够在电影的舞台上留下回忆,或成为经典,恐怕这几年互联网还欠缺一些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