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资讯 » 热点资讯

中国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离我们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7-02-24 来源:玖扬传媒 浏览次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特点的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文化的消费能力正在逐步增强,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2013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为文化工作提出了一项十分重大的任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把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此时,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及建设工作,也就随之应运而生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及现实文化资源的文化大国。作为文明古国和正在崛起的现代文化和科技大国,有着多层面、多结构、多主题的物质文化形态资源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也正因如此,公共文化机构对老百姓的免费开放,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去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创造我们丰富璀璨的中国文化,让我们也能跨越时间和我们的文化瑰宝面对面地零距离接触,让我们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世代传承,使之发扬光大。

但随着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时,存在的问题也接踵而来。一方面,由于各类文化藏品及资源种类繁多,很多资源存在不能被有效分门别类,存在“看不全”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文化资源年代久远,知识专业性较强门槛过高,也同时存在“看不懂”问题。也正因如此,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工作的积极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巡视员、副主任兼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就关于今后如何开展数字文化资源的建设工作是这样说的:

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包括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电台音频资料、新闻纪录片、老唱片、文化遗产等进行数字化修复和转化,这是提高中华文明展示水平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丰富文化的表现力、增强文化的感染力,更有利于提升文化的传播力。

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形态的还是非物质形态的,无论是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文物,经过数字化加工整理,辅之以专家的权威解读,通过多终端的广泛传播,就会走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馆,走进家庭及机场、车站、码头等公共空间。只有把中华文明成果转化为各种数字化产品,才更容易被年轻一代所接纳,悠久璀璨的中华优秀文化才会被代代相传。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相信只有通过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不断积极发展,才能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才能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消费更加便利、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极大地促进中国各地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建设,加快各地区进入全面的小康社会的发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