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资讯 » 热点资讯

传统“指尖技艺”文化产业新动力

发布时间:2017-09-18 来源: 浏览次数:

    

  文博会展出的袁建华面塑作品。

  

  平定县手工艺人现场表演制砂壶,吸引了一批小朋友围观。张美丽摄

  在这里,传统民间手工艺不是只为展示的历史记忆,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民间手工艺人融传统特色与现代需求为一体,开发新产品,培养新主体,为传统文化走出一条活态传承之路。 ——编者

  近日,第三届山西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在太原举行。作为山西省的品牌展会之一,此届文博会围绕炎帝农耕文化、尧舜德孝文化等文化集中展示了山西近年来在文化产业上取得的新成就和开发的新产品,形成的引领山西发展的新力量。

  穿行在展会中,透过一根麦秸秆、一缕蚕丝、一个磨盘,你会发现作为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农耕文化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揉现代手段与传统文化与一体,开发出了一批新产品,打造了一批新主体,形成了一股引领山西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

  从烧麦秸秆到扮靓厅堂

  “这些画是拿农家的麦秸秆作为素材,然后进行裁剪和粘贴,经熏、蒸、漂、煮、烫、晒、烙等十几道工序。”秀奎麦烙画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介绍,合作社的创办人亢秀奎将传统麦秆画和传统烙画的工艺结合,创作出了“麦烙画”。

  亢秀奎是山西省蒲县吉家垣村村民。画作出于农民之手,原料也取用于农田。过去被作为牲畜饲料或被焚烧的麦秆在他的手上点“草”成金,变废为宝。“麦烙画”甫一问世就成了装点家居的艺术品,并被中国煤炭博览馆、山西省博物馆、山西工艺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融入艺术工艺,麦秆从废品变身艺术品,有了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今,亢秀奎成立了“蒲县秀奎麦烙画专业合作社”,很多村民加入到合作社,多了一项增收的手艺。

  同样传承了麦秆画技艺,来自忻州市忻府区寇山麦秆贴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寇山,已是第二次参加文博会。“第一次参加时,带来的13幅麦秆画三天内就被买走。”他说,现在合作社的麦秆画已经是忻州市的农业文化特色品牌。

  随着麦秆画的市场价值慢慢被发掘,麦秆画的产业也在山西农村发展壮大。专业的麦秆画艺培训工作室、负责收购销售的公司、麦秆画艺术研究和保护机构等,也渐渐形成。

  从卖面食到卖面艺

  山西是面食之乡,无论在种类、制作技术还是花色品种上都底蕴深厚。文博会期间,山西特意开办了面食文化节。刀削面、手擀面、剔尖面……山西的面食多以动作和制作工具命名。如今,这一动感很强的特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品——抻面特技、骑着单轮车表演削面和剪刀面技术……本届文博会上,面艺表演成为了一个亮点。

  面食在技艺精湛的面点师手里玩出了花样,也演绎出了面食与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从单一面食走向面艺与面食结合,从经营产品发展到将产品过程变为文化产品的新业态。一批批来自农村的优秀面艺师成为新产业的主体。

  面塑是山西面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一件人物、动物形状的供奉摆品在乡村巧妇或搓或捏、或剪或挑、或压或捻下,成为了造型传神、独具特色的面塑艺术品。

  “这个‘百鸟朝凤’之前在文博会上得过金奖。”手艺得到认可的同时,来自吕梁岚县的袁建华,从村里的面塑巧妇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技艺传承人。

  参加过文博会后,袁建华成立了自己的面塑文化公司。“面塑不仅可以是祭祀神灵、生育寿诞、婚嫁社交的用品,也能成为观赏的艺术品。”她说,刚刚完成了一件2000元的面塑艺术品,要发往郑州,现在公司一年能挣40万元,跟她签订单的村民一年也能挣下上万元。村子里用面塑装点的农家文化大院每年吸引着不少游客前往。

  汾阳市玉兰花馍店、晋中冯子面塑传习所、闻喜县山西卫嫂花馍公司等,从卖面食到卖面艺,不仅让面食“吃”出了文化味,也延伸了产业链,满足味蕾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视觉享受,实现了农业产业向文化产业的跨界发展。

  从雁门绣娘到乡村游

  历史上,“茶马古道”“陆上丝绸之路”经过山西省,刺绣作为山西特色而成为重要货物。

  来自代县的绣娘高凤兰已是第三次参加文博会,除了展示已经绣好的雁绣作品外,她还一边一针一线展示着绣活,一边向参观者介绍雁绣的文化和历史。

  “通过文博会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雁绣这项文化技艺,叫响代县雁绣品牌,打造市场。”高凤兰说,参加文博会,她有备而来,“上一次拿到了大会的银奖,这次奔着金奖。”

  2009年,高凤兰创办了代县雁绣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平台搭建好了,她便鼓励农村妇女们拿起针线学刺绣。在公司的带动下,代县近4000名农村妇女走上刺绣创收致富路,每位绣娘一年能挣到2万余元,有的绣娘更是成为了刺绣老师,被请去授课。雁绣绣品也随之走出国门,销往美国和欧洲市场,绣品《童年》还获得了第49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金凤凰”创新设计金奖。

  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成为一种产品,支撑起山西乡村游的产业发展,正成为三晋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从太行水乡、张壁古堡到窑洞民居、吉县屯里厚川味道等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方式为旅游吸引点的乡村游,正与剪纸、木雕等传统民间技艺相结合,成为山西农耕文化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