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资讯 » 热点资讯

“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8”发布,书写新时代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出色答卷”

发布时间:2018-07-10 来源:海淀园办公室、展示中心 浏览次数:

7月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联合召开“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8”(以下简称“首科指数2018”)新闻发布会。该指数由市科委、市统计局、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研究编制完成。

从2012年起,市科委和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依托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开展了“首科指数”研究工作。首科指数是一套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标评价方法,其目的是“看过去、察当前、谋未来”,即选取一套结合首都实际情况的指标体系来全景式地描绘首都科技创新工作成效,站在历史和当前维度,全面翔实、客观公正地反映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水平和趋势,全方位分析首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从中分析问题,总结规律,谋划和指导未来科技创新发展。至今,该指数已连续发布5期。

杨仁全指出,从“十二五”伊始开展的“首科指数”系列研究是北京市的前瞻部署,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特别是结合新时代、新使命,开展了“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等系列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建立了“科技创新中心的评价监测指标体系”。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详细解读了“首科指数2018”最新研究成果。关成华指出,在市科委、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科院连续6年开展“首科指数”研究,近年来更是围绕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功能定位、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通过“大数据、新数据、解数据”的方式“看过去、察当前、谋未来”,勾画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全景图”,被誉为首都科技创新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成为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决策参考。

三个新特征五个发力点:

关成华围绕“新时代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三个新特征、五个发力点”对“首科指数2018”进行了详细解读:

新时代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数据、新数据、解数据。2005-2016年,“首科指数”增长态势明显,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总指数得分从2005年的60分增长到2016年的114.44分,总体增幅达54.44分,年均增长4.95分。

从分项指数看,四个一级指标均呈现上升态势。2005年以来,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指数得分均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分别增长24.0%、99.7%、75.4%和127.3%。

“三新”聚力,引领全国科技创新。新时代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体现出三个新特征:

1、新发展,基础前沿研究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北京科技彰显中国实力;标志性重大原创成果相继问世,支撑我国更多领域科技创新在世界范围实现并跑、领跑;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发展,科技惠民成效显著;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2、新动能,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快速成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聚焦“高精尖”,科技创新引领新产业快速成长;创新创业活力增强,持续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3、新格局,“三城一区”主平台地位凸显,呈现“四梁八柱”新格局;区域创新深入推进,形成梯次联动新格局;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构筑开放融合创新新格局。

“五力”齐发:推进新时代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顺应新时代、新态势、新要求,北京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解决我国科技领域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主动作为,“五力”齐发,加快推进新时代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提高知识创造竞争力,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

提高区域创新竞争力,深化“三城一区”主平台;

提高产业创新竞争力,加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提高人才创新竞争力,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提高国际创新竞争力,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杨仁全表示,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搭平台、建机制、出政策、建池子,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攻坚战,为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再添新贡献。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中关村科学城从75平方公里扩展到174平方公里,并将进一步拓展到海淀区全域及昌平区部分地区。出台“海淀创新发展16条”,聘请姚期智、薛其坤、张首晟、张翔等15位顶尖科学家担任科学顾问。突破了一批全球领先的颠覆性前沿技术,在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正在形成集群式突破。

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怀柔科学城规划面积由41.2平方公里扩展至100.9平方公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式获批,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和5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全部开工建设。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获批方案中11个项目将落地怀柔科学城。超顺排碳纳米管、纳米发电机、动力电池等48项科技成果在怀柔科学城落地。

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规划研究范围约160平方公里,初步凝练了智慧能源、新型材料和智能制造等三个主导方向。打开“院墙”搞科研,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海洋能源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先后成立。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国家电网公司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规划面积约193平方公里,统筹大兴、通州等空间资源,与顺义、房山协同发展。统筹推进与“三大科学城”的成果转化对接机制,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等重大产业创新项目落地。首个电商行业大数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