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 产业资讯 » 海淀动态
海淀区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取得显著进展
一是提升企业获取技术创新资源的能力。海淀率先设立了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国际合作研发、海外市场拓展;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申报国际知识产权及举办国际化创新创业活动。截止2017年底,核心区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累计支持金额12382.22万元,支持企业328家,合作项目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含导航与位置服务、节能环保、生物工程和医药、文化创意产业、新能源、移动互联与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七大类产业领域。
二是发挥国际化平台作用,多层级开展国际互联互通。积极联络国际机构、使馆、国家部委资源及开展成熟业务的大企业,分享资源,分享信息,促使企业多渠道获得国际资源。推出“环球商机”活动,围绕企业需求,架设外国驻华使馆、外国商会、专业服务机构与海淀企业的桥梁,助力企业进行国际拓展,从2015年至2017年,共举办了23期,涉及50多个国家。搭建海外对接窗口,提供权威可靠的国际资源。海淀区在香港、芬兰、美国硅谷设立了中关村核心区国际创新驿站,助力海淀企业“走出去”,同时“引进来”海外优质项目,深入推进海淀与香港、芬兰硅谷间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理念创新、经营创新合作。
三是举办国际会议、论坛及国际活动,塑造科技创新中心品牌。已举办三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暨中关村创新创业季活动。其中,中关村创新创业季(2017)以“创新生态”为主题,共举办40余场活动,吸引了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770家机构和542创业项目进行路演,达成了20项揭牌与签约,发布了3个基金、1个建设方案、4项研究成果与榜单,超过60000人次参与其中。
四是加速创新要素国际化,形成国际化发展环境。加速集聚国际顶尖创新机构。截至目前,英特尔、微软、IBM、西门子、三星等130家“《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设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中关村创业大街自成立以来联手街区机构与美国、以色列等20余个国家的30余个机构开展合作,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汇聚。同时,海淀区创业孵化机构积极布局海外市场,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创业投资聚集高地,中关村创业大街已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国际创新机构建立创新合作,汇聚20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累计孵化创业团队2459个,其中获得融资团队905个,创业团队总融资额达141.8亿元,平均融资额1567万,融资超过1亿元的50多家。
五是搭建“一带一路”平台,促进企业“抱团出海”。推动成立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当前已入会会员企业及机构共计97家,覆盖面积达数千家企业。这是我国首个以市场驱动、为创新科技企业服务、涵盖政产学研的一带一路社团组织。2018年6月,“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中心作为中关村首个服务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专业性垂直服务平台,在首届中关村国际产能合作系列论坛暨中亚投资机遇与风险防范研讨会上正式揭牌成立。
六是加强文化软实力,塑造核心区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北京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科技日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等主流媒体平台完成园区创新创业成就宣传,每年新闻媒体报道600余篇,采用头版、头条,专版报道内文、专题报道等形式。其中201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连续4期进行“海淀国际化之路”整版专题宣传;一带一路峰会之前,邀请国际专家制作外语宣传片并组织“一带一路-中关村”原创报道32篇,受到与会嘉宾和社会关注。同名书籍《“一带一路”上的中关村》也由新华社公开出版发行。在全国双创周期间,新华社发布了《中关村核心区科技企业国际化实践分析-中关村核心区企业国际化研究报告》(上篇)、《海淀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助推首都功能转型-中关村核心区企业国际化研究报告》(中篇)、《中国科创企业国际化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关村核心区企业国际化研究报告》(下篇),同时通过新华社智库系统发给全国各地政府。这是最近几年,新华社唯一的分上、中、下三篇进行刊发的重点报道。
七是加大培养力度,提升企业国际化人才储备。2012年以来,海淀园管委会委托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举办了十四期中关村海淀园企业国际化人才实训班,实训班共培养参训企业代表近500多名。实训班为企业搭建了一个符合企业国际化需求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发掘和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化能力和实战经验的企业和企业家,积累了海淀园国际化人才资源,逐步形成了中关村国际化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