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 产业资讯 » 海淀动态
海淀区建设“一核三带多平台”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海淀区“立足现有、梯度开发、功能分区、互联互通”的发展原则,“小集聚、大协作”的网络布局模式,以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为核心,南部集聚区、北部集聚区和东部集聚区为三带,发挥三大集聚带上众多园区平台的分工协同机制,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片、辐射带动”,努力打造海淀区科技军民融合“一核三带多平台”的网络开放式空间发展大格局。
突出“一核”:发挥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核心区的引擎作用,以承接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和重大项目为出发点,打造集军民创新成果展示、军地优秀资源聚集、军民先进技术转化及军地创新交流对接的核心示范园区,建设成为海淀区展示军民融合系统集成的窗口。
布局“三带”:在军民融合产业园、军民融合创新园、军民融合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的基础上,完善南部军民融合集聚带,打造成为海淀承接国家军民融合试点政策的示范区;聚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翠湖军民融合产业园、中关村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等特色园区,释放海淀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北部军民融合集聚带;以疏解腾退再造为契机,打造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创业基地、东升国防科技园、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东部军民融合集聚带。
发展“多平台”:搭建各类线上线下军地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落地,统筹推动科技创新要素共建共享共用和平战高效转化。建立军方用户与区域科技资源的全新对接渠道,实现军事需求、科技资源、重大项目、智力人才、产业成果等一体化、全方位的对接。
机制融通服务:与中央融委、军委科技委、军委战略规划办、军事科学院、国防知识产权局、各军兵种装备部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等部委及军工集团等单位建立对接机制,搭建和完善政策咨询、信息精准对接、国防知识产权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军地资源共享、标准化体系、创业孵化融合等公共服务平台落地。与军事科学院国防创新研究院进行多次对接,双方拟就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搭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军民融合双向转化机制,探索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新模式;与中央融委协调司、军委战略规划办军民融合局、国家发改委国防司、国家工信部军民融合推进司等单位沟通对接,推进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区申报建设工作;与中国电子长城网际对接,联合共建中国网络安全军民融合研究院,培养一支网络信息安全预备役部队,打造网络空间安全核心关键技术产业链生态体系;与国防知识产权局深度对接,首批4000余件解密的国防专利已在中关村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平台上进行数据分析和进一步转化对接。
金融保障服务:推动海淀区军民融合基金、信息安全基金、长鹰军民融合与先进制造业投资基金等工作,以资本为纽带,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科技领域军民融合项目,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协同创新及以自主可控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品与产业融合,推动军民融合产业、信息安全产业资源的高效聚集,发挥市场对国防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主导性作用。
人才培训服务:紧抓军队改革的战略机遇期,围绕国防和国民经济重大需求,充分利用好部队人才输出资源,聚焦重点领域举办军地科技人员、企业家专项培训,研究面向军队和军工的高科技人才支持政策,探索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连续举办四期中关村军民融合高端人才培训班,助力民参军企业高层管理者成长;举办部队自主择业人员招聘会,为军队挖掘亟需的前沿创新技术团队,推进军地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展览展示服务:围绕科技军民融合发展需求,依托丰富的军地资源优势,组织一系列军民融合展览展示对接活动。搭建海淀区高精尖企业军民融合核心技术展,在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A座一层搭建海淀区科技军民融合展,展览汇集40余家海淀区高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产品,集中常设展示海淀区军民融合领域高技术装备和企业自主创新实力,拓宽海淀区民口企业参与军民融合的市场路径,展厅已于7月搭建完毕;筹备中关村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需求推进会,深入推动中关村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暨军队13家联络处工作落地,开展各军种示范性项目路演对接,深入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及军民资源共享;联合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共同举办中国(北京)军民融合技术装备博览会,搭建新型、开放的军民融合技术装备交流平台与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平台,促进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吸纳高科技人才和重大项目落地海淀,助推国防科技与装备领域军民融合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