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 产业资讯 » 海淀动态
致敬40年 看海淀这些中国 “第一”
40年,有多少个“第一次”让我们终身难忘!
这些发生在海淀的“第一”的人和事,彻底改变了中国!
1、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
1978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作为中科院代表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在中关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中关村创新驱动,挺立潮头。陈春先在高校院所云集的中关村播下创新的种子: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个政府引导基金……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3年9月,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
创新创业40年来,海淀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万家。源源不断的原始创新,使中关村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国创新高地。“中关村”这三个字,早已超越了它的地域涵义,拥有了独特的精神内涵。
2、彩电工业产业化获突破
1980年,第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在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建成并投入试生产。30年后,中国已是电视工业超级强国。
1980年代,中国电视三大品牌主导,牡丹电视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北京牡丹电子集团位于海淀花园路,1985年11月,“牡丹”14英寸彩色电视机获“国际电工委员会”认证为世界信任产品,被称为来自北京的“中国之花”,准许在铭牌上打上I·E·C的印记。
3、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
1983年,央视第一次直播春晚,成为一个“文化氛围解禁”的符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一届的春晚被观众评为“我最喜爱的历届春晚”榜首,首唱歌曲《难忘今宵》成了历年春晚的保留曲目。
中央电视台位于海淀区复兴路。1988年在办公区北侧,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投入使用,1992年至2007年,梅地亚中心连续四次成为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闻中心,被全球所关注。
4、第一个专利申请号
1985年4月1日,《专利法》开始实施。当天上午8时,第一个送交专利申请书的是原航空航天工业部207所工程师胡国华。当天,除了他的两项申请,还有3453个申请提交。
胡国华的工作单位在海淀永定路地区,他申请的专利名称为“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方法和装置”。1985年12月,胡国华拿到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专利号为“85100001.0”的证书,成为新中国“第一号专利”发明人。
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专利申请号“85100001.0”,连同胡国华的名字,成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史上标志性的符号之一。专利得到了应有价值和保护,企业从此告别了“一家担水家家吃”的局面。
以此为起点,我国的专利申请走上快车道。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38.2万件,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2017年,海淀园企业实现专利申请数42572件、专利授权数21381件,显示海淀区创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工作成果显著。
5、第一家人才交流市场
1985年3月,海淀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创办,这是全国第一家人才交流市场,对中关村早期创业人才提供了社会保障。海淀区人才政策为中关村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关村已经成为国家人才特区。
6、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88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海淀成立,试验区面积100平方公里。这是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是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区。从此,海淀创新发展进入园区时代,陆续为全国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贡献了批量可复制经验。
历经园区升级发展,海淀成为世界创新高地,成为国家原始创新主阵地和自主创新策源地。海淀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迅速,从1988年527家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到2017年11242家,规模扩大了20.3倍。2017年,海淀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21610.0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速达两位数。其中总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544家,占比提高了3.3个百分点。
7、第一家高新区海关
1995年12月22日。中关村海关在海淀开关。这是全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内的海关。中关村海关开关是一标志,海淀商事环境领先国内,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商事服务。
8、电子商务第一单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电子商务是中国创新名片,1998年电子商务第一单诞生在海淀,2017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9.16万亿元。
1998年4月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开始运行。4月7日,中国电子商务第一单不期而至:北京海星凯卓计算机公司和陕西华星进出口公司利用中国商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系统进行了首单电子交易,价值166万元的COMPAQ电脑的货柜车从西安运抵北京。由此开始,互联网电子商务在中国从概念走入应用。
海星公司是一家海淀IT企业,1996年9月13日注册,注册地址知春路118号知春大厦12B,法人代表王愚。
9、“向北1500米”,第一家互联网企业
一块中关村广告牌,击发了中国公民的网络意识。1996年早春的一天,海淀中关村南大门零公里处竖起了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块广告牌所指的地方,正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1995年,北京瀛海威信息通讯公司在海淀注册成立,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广告牌树立的这一天被认为是中国网络业的一个纪念日,“瀛海威”以这样的方式“启蒙”了中国公民的网络意识。
沉舟侧畔千帆过。在它身后涌现的一代代互联网企业真实地改变了中国。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占比97.5%。2017年,中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小时。
10、第一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升空
2000年10月31日凌晨,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中国卫星工业的研发机构,大多集聚在海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意义重大的国家工程,从落后到追赶再到国际引领,北斗已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实现了各领域一次次变革。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给全球人民带来生活方式的便捷。
11、第一次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航天界有一句话说:中国航天西北旺,载人航天唐家岭。“西北旺”一词还有卫星发射“西北望”之意,是海淀北部四镇之一,唐家岭就在西北旺。
海淀航天元素众多,中国航天城在海淀,中国航天员中心在海淀。2011年11月3日,中国邮政太空邮局在北京航天城正式开通,邮政编码为901001,首任局长是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中国邮政太空邮局虚拟邮局设在太空仓,将结合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编号发行国家级航天主题邮品。
12、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以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三大奥运理念,圆了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科技奥运的实施,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重要思路。
海淀企业、海淀技术支撑起北京奥运会科技奥运的巨大需求。来自海淀的本土企业成为北京奥运会各层级的服务商和供应商,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品牌服务,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联想集团是2008北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
搜狐公司是2008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这是百年奥运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互联网赞助类别。
2008年北京奥运会供应商中来自海淀的企业有:
北京爱国者理想飞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语言培训服务)。
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图像设计服务)。
北京元培世纪翻译有限公司(笔译和口译服务)。
首都信息(多语言服务)。
新奥特(电子中文翻译服务)。
13、第三产业突破50%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
海淀区创新驱动,经济总量规模加快壮大:2004年,海淀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此后经济规模加快壮大,分别于2008年、2011年和2013年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大关;2016年海淀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2017年海淀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42.8亿元。
海淀高端资源聚集,产业结构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17年,海淀全区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0.03:10.68:89.30。这一结构与十几年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信息、金融等领域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提高,2005年增加值占比首次突破80%,目前保持在87-89%左右。
海淀“高精尖”产业对北京市贡献持续发挥“领头雁”作用。自2012年来,海淀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在22.2%,科研业增加值对全市科研业的平均贡献率近三成,信息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在全市信息业占比始终保持一半以上。
14、国内首支知识产权运营基金
2014年4月25日,海淀区政府出资2000万元作为引导资金,成立国内首支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睿创专利运营基金,基金首期额度2亿元。该基金的成立,被美国同行称为“开启中国知识产权的运营元年”。
15、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成立
2014年11月6日,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海淀区正式揭牌成立,区域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区域知识产权环境更加优化。2015年海淀区与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例指导研究(北京)基地、北京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和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签署框架协议。
16、全国“双创”周中关村开跑
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在全国举行,主会场设置在海淀中关村。“双创”是海淀对“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高度形象化概括,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是民族之魂,是时代主题;创业是发展之基,是富民之本。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写入“双创”一词,予以推动。2017年4月2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设立“世界创意和创新日”。
海淀厚植尊重创业、敢于创新的“双创”文化,积极打造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盛景全球创新大奖等一批“双创”品牌活动,诞生了“全国双创云平台”和“中关村双创大学”。
2016年5月8日,海淀区被国务院评为“首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实现了“双创”的高端引领发展,为全国“双创”发展提供了“海淀模式”“海淀经验”。
17、“墨子号”发射升空
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2017年1月18日,“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
量子通讯是世界前沿科技,中国是唯一在轨量子卫星的国家。量子卫星工程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总负责牵头,负责地面支撑系统研制、建设和运行;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等单位参加。参与量子卫星工程的中科院相关单位位于海淀,中科院作为“墨子号”用户单位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18、首部无人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管理法规颁布
2017年12月18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颁布了国内首部无人驾驶车辆道路测试的管理法规,率先填补了这方面的立法“空白”。这意味着,北京营商环境能够促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海淀企业百度是全球无人驾驶技术的先驱和领导者,企业在海淀设有无人驾驶实验场。2017年,百度CEO李彦宏乘坐一辆无人驾驶车经过北京五环,引发热议。交通管理部门介入调查。每一项创新都有改革的基因。百度在无人驾驶技术上的创新,获得政府立法层面的快速支持,体现的是地方政府支持创新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