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资讯 » 中关村动态

央视聚焦70个地标 中关村成中国“创新名片”

发布时间:2019-09-12 来源:中关村管委会 浏览次数: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推出70集系列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选取70个新中国地标追寻共和国记忆,记录创新探索实践,展现祖国70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近期,他们将中关村作为70个地标之一,进行了报道。

从70年前的京郊荒野到如今的中国“创新名片”,北京中关村见证了一个创新的时代。“共和国科学第一楼”、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数不清的“第一”让中关村一直勇立潮头,引领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如今的中关村,正聚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提起中关村,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电子一条街”。上世纪80年代,新技术公司在中关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形成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与电子产品集散地。

今年已经78岁的纪世瀛老人,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的典型代表。39年前,他毅然从中科院物理所辞职,和科学家陈春先创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  纪世瀛:“当时这是我们堆满垃圾和那些破旧仪器的一个库房,因为它是我们室的一个不用的库房,把这半间的仪器都放到那半间去,然后这个中间拉了一个蓝色的塑料布,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就是在这个非常简陋的半间库房里头诞生了。”

八十年代,受到全社会尊敬的科研人员下海,这无异于自毁前程,但纪世瀛不顾家人反对,勇敢地开始了创业探索。

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  纪世瀛:“就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美国的硅谷就是在大专院校和研究所的周围一批科学家创办的,而我们中关村那么多的科研院所,那么多的大学院校,我们为什么就不如美国?我们要探索一条路子,让中国经济发展起来。”

第一代创业者正是凭着这种社会责任感和闯劲在中关村生存壮大,在他们的带动下,1987年,中关村聚集了14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在“全民攒机”的年代,电子卖场迎来鼎盛时期。2009年,中关村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电子卖场开始转型,取而代之的是每天产生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中关村创业大街。

近年来,为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中关村重点打造前沿产业和未来产业。2017年,首个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落成。中关村134家前沿技术企业部分已经入驻到这个前沿技术创新中心,这些通过全球选拔出来的“小苗”。经过全方位升级孵化,目前成长为“独角兽”企业的已有十五家。云知声就是其中一家“独角兽”企业,去年生产出全球首款面向物联网领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语音芯片。

北京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EO 黄伟:“相比传统的通用芯片,计算能力可以提高50倍以上,从性能方面来讲,就是中国在物联网领域研发的第一个芯片。明年年底,可能国内的很多车上面的芯片开始使用我们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芯片。”

“黄伟告诉记者,企业在成立之初就选择了一条很难走的路,完全自主研发芯片,这比跟外方合作,成本和风险都要高很多。

所有的知识产权都需要自己从头到尾去研发,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的结果是,我们不光收获了芯片,我们还收获了研发这个芯片的能力,我相信这个能力对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

此外,深瞐科技在全球首家提出“车脸”识别概念,系列产品已应用于公共安防、海关等领域;海杰亚研发出了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肿瘤微创治疗设备——康博刀;寒武纪推出世界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与老一辈企业家相比,这些前沿企业的创始人均具有科技背景和国际化视野。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 翟立新:“中关村要在自主创新上有新作为,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加强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开发,加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的创新成果。”

目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已超2万家,上市公司达300多家,“独角兽”企业82家,约占全国一半,是全球仅次于硅谷的“独角兽”最密集的地区。从无名之地到创新之源,中关村如同一个超级孵化器滋养着来自全球的创业者,在这里追逐梦想。未来,中关村将继续创新发展的步伐,向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