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 产业资讯 » 海淀动态
海淀美术馆(北馆) 用高质量作品“添彩”百姓
时隔7个月再次踏入美术馆,灯光、画作、看画的人都成为疫情之后难得的风景。虽然在疫情期间,为了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各文化服务单位都提供了形式多样的线上展览、音乐会、文化体验课程,但当真正走入美术馆,看到静静悬挂在聚光灯下的巨幅画作时,还是一瞬间就能感到,艺术又回到了身边。
8月30日,记者走进自8月28日起恢复向公众开放的海淀美术馆(北馆),馆内正在举办“金秋放歌”美术作品展和“本色”典藏展,200余幅当代艺术家原创作品等待着爱好美术的观众们到来。
以“学术派”打造“高品质”
作为全市首家区级美术馆,北京市应急响应等级由二级调整为三级之后,海淀美术馆(北馆)就开始积极筹备开馆的各项工作。为了给观众更好的参观体验,在作品上一向以更高水准、更高品质为要求的美术馆邀约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国家画院、北京画院等艺术院校教授、艺术家参加恢复开馆“金秋放歌”美术作品展。
在展厅里记者发现,除了有山水、花鸟等传统主题创作的美术作品外,更有表达竞技体育、田园小景、近现代名人肖像创作等极具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不少作品都能让到馆参观的观众停留驻足,沉浸赏析。
“美术馆开馆以来,我们按照区文旅局要求,以打造与海淀相匹配的一流美术馆为目标,立足海淀,力争做出品质和特色。正是遵循这一办馆原则,美术馆在学术上严格的把关,通过高质量的作品,引导观众的审美导向,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打造海淀北部高品质文化生态。用品质说话,打造海淀美术馆的口碑和品牌。”海淀美术馆(北馆)馆长张庄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据了解,近年来北京市以及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不少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美术馆,但像海淀美术馆(北馆)这样,每期展览主题鲜明,学术性强,高质量的美术展在全国都屈指可数。
“除了作品本身,我们在布展、策划主题内容,到装裱画作都有很多创新,比如这幅四格叠接装裱的作品,就用创新的装裱形式,为画作更增添了特点与意境。”海淀美术馆(北馆)创研部高庆为老师在展厅讲解到。
走过展厅,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海淀美术家协会主席苗再新以写实手法创作的四条屏《民国四大才女》,生动地刻画了民国知识女性的气质和精神;似乎她们在画中和观众穿越时空交流,那些熟悉的名句和故事仿佛都重现在面前,湿润眼帘。
探索艺术服务新模式
海淀美术馆(北馆)位于稻香湖旅游区内,紧邻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上庄水库,不少游客都会借旅游休闲的机会前来观展,为了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让艺术真正走到百姓身边,美术馆在运营管理上进行了创新。
“做艺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即便这样往往也很难显现出成果来,我们将艺术与旅游相结合,并且开发一些新的公共服务方式,就能够让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显现出来。”张庄说。
据介绍,海淀美术馆(北馆)在2019年举办了首届海淀国际艺术节,探索一种“艺术+科技”融合展示模式,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也获得了广大文艺爱好者与从艺术业者的好评。
为了让美术馆动起来,让更多市民融入美术馆,开办了“雅风海淀-名人大讲堂”,邀请到全国知名艺术家从诗、书、画、印等多领域为观众讲艺术、赏析作品、分享体验,让观众从交流中理解艺术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同时举办少儿公益美术培训,儿童进馆临摹美术作品、公共作品展览与名家互动等丰富的美育活动,也让观众进馆从静态欣赏,变为了动态的参与,美术馆,变成了居民和游客可以不断挖掘的艺术宝库。
“前来参观的很多是海淀北部的居民,开馆以来很明显能感受到观众的变化,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大家看到这有个美术馆,进来走一走就出去了,后面变成了有意识来参观,到现在,观众逗留的时间欣赏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这就是艺术对人们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庆为在说到参观游客游览状态的变化时,更让记者感受到从事艺术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据了解,年内海淀美术馆(北馆)还将举办品牌展览“2020写意气象中国油画展”和“2020学院精神艺术展”,每期展览将持续4周左右的时间,观众游客可通过网上实名预约进馆参观。目前,美术馆每天限200名观众到馆,并需接受健康宝扫码登记、测量体温等健康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