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资讯 » 中关村动态

如今,中关村有了“村史馆”!

发布时间:2020-12-14 来源:北京海淀 浏览次数:

中关村因海淀而起,海淀因中关村而兴。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批科技人员下海创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现繁荣端倪。

90年代中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71个与国际直接联网的国家。1999年,搜狐、新浪、网易三大门户网站齐聚中关村。

 

现如今,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作为一条连接科技、教育、文化、商业等众多资源的重要街区,它正向世界发出海淀最强音。曾经的白颐路,如今的中关村大街;曾经的电子一条街,如今的中关村科学城。

中关村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见证了岁月的变迁,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如今都浓缩在中关村众享荟地下一层“城市历史空间”——中关村村史馆。

 

今天,位于双榆树西里18号的中关村村史馆揭牌。沈仁道、胡桂枝、彭兴业等推动和见证中关村改革发展的老领导,区委书记于军、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长利、区委副书记张强等区领导以及驻区单位有关领导出席活动。

中关村村史馆历时两年多时间建设,是海淀区首家街镇级展示中关村历史人文科技变迁的展览馆,未来将力争成为承载中关村地区人文情感、创新体验的文化新地标。

 

这里承载着一代人记忆里的激情岁月。30多年前,这里曾是红火一时的双榆树街道联社,引进、开办了30多家企业,相当于中关村最早的企业孵化器。2018年经过疏解整治工作后,启动了中关村村史馆(众享荟)的规划建设工作。

 

中关村村史馆分为:序厅、“中关记忆”、“科学进军”、“创业试验”、“中国世界”五个部分。

 

通过实物档案、动态屏幕、微缩沙盘、交互投影、VR眼镜等展陈形式,以中关村地区的历史、文化、事件、人物为主要展示对象,讲述了中关村的聚落演变发展史、科技文化发展史、创新思想发展史。

 

展馆内共陈列了350余件展品,包括生活用品、科技产品、档案资料等多个种类,其中有200余件来自于企业及60余位“村民”的家中,有116件来自于中科院北京分院。

 

跟着小编一起看看,海淀人家门口的“村史馆”什么样~一起重温波澜壮阔的中关村发展史和中关村精神,深情回顾中关村创新发展不平凡的历程,展望新时代海淀新发展的锦绣前景......

第一篇章:中关记忆

展览第一篇章为“中关记忆”,分为海淀前世、中关之名、风气之先、迎接新生四个部分。

 

 

中关村早期地名的使用并不统一。在地图中,中关村的地名有“中宫”、“中关”、“中湾”、“中官村”和“中关村”等多种写法,《成府村志》中又将其写作“钟关”。

1953年3月,《中华地理志》编辑部迁到这里,在印制公用信封、信笺时,将地名写成了“中关村”。随后,中科院各所陆续迁入,都以“中关村”为通讯地址,才将地名固定下来。

第二篇章:科学进军

第二篇章“科学进军”分为奠基科学城、四海归国心、科学新基地、科学城变迁、科学的文化、社区初建、特楼居民、社区往事8个部分。

 

在特楼模型中,展览模拟了赵忠尧、钱学森、柳大纲三位科学家的居家生活。

 

科学家们在中关村留下了自己的生活轨迹,在艰苦奋斗的年代,这些中关村居民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赋予了生活快乐祥和的气息。他们的家人、子女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天,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照片感受当时社区里的氛围。

第三篇章:创业试验

第三篇章“创业试验”分为华夏硅谷梦、电子一条街、互联新世纪、今日中关村四个部分。

 

▲这里播放的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捐赠的六集电视纪录片《中关村》。

电子一条街:四通、信通、京海、科海(简称“两通两海”)四家公司名声显赫,成为当时中关村规模最大的代表性企业。中关村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各自的实践中孕育了相似的“两不四自”原则,这一经营原则也塑造了80年代中关村特有的企业文化。

第四篇章:中国世界

第四章“中国世界”通过一个短片致敬伟大的时代,致敬创新创业者。

 

中关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云表示,村史馆通过文史资料和实物展陈的结合,展示了中关村的科技文化成就和社会变迁。希望参观者在重温中关村发展道路和辉煌历程后,能够受到启发,继续弘扬“敢为人先,善于破壁,报国情怀,卓越攀登”的中关村精神。后续,将全力做强创新驱动新引擎,继续融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大力实施“两新两高”发展战略,挖掘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城市。

 

 

今天的中关村已经成为一面旗帜、一个品牌、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正在聚焦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功能定位,积极升级“创新雨林”生态体系,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以更大担当作为打造世界一流的科学城。

 

温馨提示

目前团队可提前预约参观中关村村史馆,个人可参观网上展馆。网上展馆通过三维虚拟技术1:1复刻实体馆原景,可扫描下方二维码线上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