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资讯 » 海淀动态

红耀海淀谱新篇:青春的样子

发布时间:2021-07-01 来源:北京海淀 浏览次数: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百岁华诞,从1921年到2021年,百年,风雨兼程,风华正茂。

百年来,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创造的历史伟业、铸就的伟大精神,在海淀都得到了体现和阐释,革命火种在这里播撒燃起,新中国蓝图在这里筹划铺展,改革创新在这里蓄势起势。

今天的海淀,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谱写了区域创新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开启了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新征程。

百年正青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展望未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时期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宏伟蓝图。新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对海淀寄予厚望、赋予重任,要求海淀走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最前头、中关村先行先试最前头、全市高质量发展最前头”。

海淀,承载青春梦想,致敬伟大时代,创造壮丽未来。

硬核:“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海淀先行先试勇立科技创新潮头。

覆盖海淀全域的中关村科学城,作为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作为“三城一区”主平台中的领头羊,作为首都发展新引擎,担当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排头兵,承担服务国家和首都战略大局的责任使命,誓为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再立新功。

2020年,中关村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增速达13%,突破3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0%;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450件。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一个千亿级的空天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今年6月8日,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合伙人党建联合会揭牌成立。这是落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探索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海淀路径的实际行动。

党建汇聚“创新合伙人”,厚植和弘扬敢为人先、改革创新、产业报国、开放包容、追求卓越、挺立潮头的中关村精神,打造科技创新“强劲引擎”,海淀把“关键变量”变成最大增量。

动力: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海淀区是经济强区,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北京四分之一。如何“减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海淀的动力之源。

“十三五”时期,海淀区构建“创新雨林”生态体系,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跑出“加速度”,形成海淀特色的高精尖经济结构。海淀区经济总量年均增速7%左右,高于全国、领跑北京,经济总量和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连续五年保持“双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90%左右,远超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如何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海淀为转变发展方式,为高质量发展,示范一条路径。

“十四五”开局,海淀经济发展再传捷报。一季度,全区经济呈现持续回升、稳中加固态势,经济实现高质量“开门红”。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161.2亿元,同比增长20.4%,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达24.2%,两年平均增长7.1%,高于海淀区“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长6%左右的目标。

其中,信息业实现增加值933.2亿元,同比增长32.2%。科研业企业引领行业恢复发展,一季度科研业实现增加值273.5亿元,同比增长4.1%。海淀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14.7亿元,同比增长56.7%,是近五年来最高增速。身为排头兵、领头羊,海淀不负众望。

坚持:守护好“命根子”

海淀为什么能书写发展传奇?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支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

海淀区是北京乃至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之一,高水准科教机构林立、高层次创新人才云集、高精尖企业汇聚。与之相呼应的是,教育是海淀的“命根子”“金名片”。抓好教育事业,海淀矢志不渝。2021年,海淀区共有11301名考生参加高考,占北京市高考考生总数近四分之一,是全市考试人数最多的区。

近年来,海淀区委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勇当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试验田,引领教育的理念之先、创新之先、发展之先,把海淀教育这个“命根子”守护得更好,将海淀教育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不遗余力打造教育强区。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蓬勃向上的教育事业,诠释海淀情怀,托举海淀发展。

探索:践行“两新两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海淀,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为民服务的精神接续传递并发扬光大。真抓实干连续五年被国务院点名表扬;率先实现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推出创新服务“码上办”,营商环境成为北京“样本”,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探索超大城市乡村治理现代化新路径,获批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到国务院公厅通报表彰……

今年,海淀区委聚焦“七有”“五性”,以“接诉即办”为主抓手,持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在首都现代化建设新的航程中,要把‘两新两高’战略抓得更深,把孕育创新的生态做得更优,把支撑发展的环境建得更好,把民生福祉的实事办得更实,把改革开放的步伐迈得更大,昂首走在最前头,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6月25日下午,海淀区委书记于军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为全区党员干部讲党课,划重点。

区委以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深刻变革,形成并实施“两新两高”战略,明确了海淀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和奋斗指向,在不断深化落实中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

不断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两新两高”战略凝聚着海淀担当、海淀特色、海淀智慧。

本色:心中有信仰

海淀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如何炼成的?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全区9000多个党组织24万余名党员,永葆绝对忠诚的品质,始终铭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

广大党员干部秉承干在实处的担当,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保持干事创业的奋斗激情,勇做立说立行的“干将”、冲关夺隘的“闯将”、敢抓敢拼的“猛将”。

中关村科学城超过3000家规模以上非公科技企业,拥有1536个基层党组织、3.1万余名党员,党建已深深地植入科学城的创新基因。

新征程,海淀牢记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大局的职责使命,不断增强在“两个大局”下谋划和推进海淀工作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区域创新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海淀力量。

坚持党的建设为统领,着力推动党建工作与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坚持创新在海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积极推动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底层技术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先行先试引领优势,坚定不移地传承弘扬新时代中关村精神,不断燃烧创新创业创造激情,形成干事创业谋发展合力……把蓝图变为现实,海淀以实干笃定前行。

海淀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李大钊烈士陵园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是缅怀革命先烈的纪念地、追寻建党初心的思源地和不忘责任使命的寻根地。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在《青春》中深情寄语。

新的百年拉开大幕,海淀这片红色的土地,青春的力量,生机勃勃;青春的样子,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