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 产业资讯 » 热点资讯
提升城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海淀“水务大脑”显身手
海淀从11号夜间开始遭遇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迁徙。
在这样的强降雨中如何构建防汛工作智慧管理体系,精准预测识别积水等险情并快速处理?我们来看看海淀区水务大脑是怎么做的。
12日凌晨1:30,值班人员通过水旱灾害防御系统的智能水尺感知和摄像头查看,发现G7京新高速南峪河桥洞积水20厘米,值班人员迅速利用系统为距离最近的抢险队规划路线,并通过单兵系统指挥现场抢险。
水旱灾害防御系统
海淀区水务局副局长宋强说:“抢险队以往的应急响应速度是在1个小时左右,有了这套系统通过精准预测之后,可以把派遣抢险队到达现场的时间压缩到10分钟之内,来实现积滞水的快速处理过程。”
这套水旱灾害防御系统整合了海淀区44个雨量站、24个河道水位站、99个积水监测识别点、上万个分布在河道以及城区的点位等数据,汇集了水务、气象、城管、人口、社会经济指标等多个领域的业务数据。
在开始于11日的这轮暴雨中,这套水旱灾害防御系统精准预测了14个积水滞水等小险情,智能调度出动200多人次,优化线路,抢险队抵达积水点的时间较之前平均提前至少半个小时。
精准预报、智能分析、准确调度、快速响应,海淀区“水务大脑”全力应对本次强雨天气,为精准防汛打好提前量,让抢险队员跑在暴雨前面。
据了解,海淀水务大脑由水资源、水生态、水工程、水行政、水安全“五个水”业务模块构成,可实现水资源合规使用、水环境智慧监管、水利工程智能控制、涉水案件联动处置、防汛智能调度。其中,水安全模块——水旱灾害防御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气象、水文、人口等数据,实现雨前预测雨势,雨中智能调度,雨后灾情评估。
降雨前
水旱灾害防御系统根据气象预警预报、雨量趋势变化、洪涝模型预测、重点部位排查等,精准预判内涝风险区域,依据防汛预案进行水库、河道的提前布控,防汛队伍、物资的提前部署。
降雨中
水务局指挥大厅根据水旱灾害防御系统的智能语音系统实时调取下凹立交桥、易积滞水点等各点位现场监控视频、周边雨水的汛情信息,并将现场情况资料及位置信息发送至距离最近的抢险队伍,抢险队伍配备的移动端可结合交通实况规划最优的抢险路线,从而提高反应速度和抢险工作效率。
降雨后
系统将自动统计汛中雨情、水情、灾情等信息,与前期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检验。通过数据模型的模拟,指导新建雨水管线、翻建支管、增加雨水口、排水口清淤、防洪修复等工程的建设。
据介绍,“水务大脑”通过两种方式判断道路积水情况。一是利用电子水尺,当水位超过一定警戒值时会自动报警,指挥调度人员结合摄像头观测现场情况,制定抢险方案;二是在没有安装电子水尺的路段,“水务大脑”系统可根据实测降雨量、预测降雨量、公安交通数据等信息,自动计算权重值,模拟未来3小时降雨情况,从而推演出可能积水区域,淹没水深、淹没路段以及受影响人口,为精准防汛打好提前量,让抢险队员跑在暴雨前面。
水旱灾害防御系统加载了多部门会商指挥功能,通过连接城管、气象、交通等部门,实现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的在线沟通,运用在线通话或视频连线的方式,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同时指挥大厅可通过水旱灾害防御系统在线调度应急物资和应急队伍,实时掌握抢险人员、物资储备的配备情况,并掌握抢险队伍的坐标及行动轨迹。
宋强表示,未来,海淀区“水务大脑”建设将不断深化,逐步完善水安全模块,开发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工程、水行政模块建设,高质量完成智慧水务平台,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水务智慧化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