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 产业资讯 » 中关村动态
中关村科学城:当好核心区和排头兵,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11月24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新闻发布会。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许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林剑华,北京市昌平区委常委、副区长、未来科学城党工委书记杨仁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丁明达,北京市经开区副主任刘力参加发布会。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明确提出支持北京等地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并向全党发出号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简称“《规划》”)列为全市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勇担新使命 奋进新征程
立足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中关村科学城将对标《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努力下好“五子棋”,当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和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
林剑华副区长围绕”十四五“时期中关村科学城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进行发布
中关村科学城“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1.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达11%以上,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在大信息等领域涌现一批前沿科技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明显提高,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2万家,上市企业数量继续保持领先。
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50%基础上,保持年均增长8%以上,基本形成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南北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中关村科学城“十四五”时期重点推进工作主要围以下几方面展开:
1.进一步强化基础前沿布局
立足于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服务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展,建好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区块链先进算力平台等重大科技平台。加强对接,服务好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
2.引领产业高能级发展
瞄准“四个占先、四个突破”,提升人工智能、区块链、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软件等优势领域的引领能力,抢占5G、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制高点,加紧布局空天、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探索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培育和发现机制,开展颠覆性技术识别、评价、资助研究,储备一批有可能对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一代技术。实施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引领区。
3.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撬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自然科学联合基金作用。优化创新型企业分类服务机制,帮助其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优化布局,吸引更多增量项目落地,形成领军企业集群,扩大产业带动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成为各个行业的隐形冠军。优化初创企业服务机制,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涌现更多独角兽、准独角兽。打造统一的科技投资平台,组建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投资基金,支持一批高精尖产业项目。
4.完善“创新雨林”生态系统
优化人才结构,增加投资人、技术经理人等科技服务人才比重,持续实施“海英”计划,高标准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放大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建设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统筹发展空间,建好北区的同时,强化南部四季青、玉渊潭等区域产业布局。建立市场淘汰和政府撬动淘汰机制,推进产业园区运营升级,进一步提升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等精品园区的产业集聚效能。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合作共建落实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任务。
5.深入推进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巩固中关村科学城制度创新高地优势,率先推进新一轮先行先试。深化开展“两区”建设,建好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同时,在数据开放、数据交易、数字贸易、数字治理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制度改革成果,将“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建设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开放合作和国际化的重要基地,办好中关村论坛,以开放创新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创新枢纽中的桥头堡作用。
面向“十四五”中关村科学城锚定创新未来,明确思路目标,扬帆起航,乘势而上,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蓄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