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资讯 » 热点资讯

“把中国文化的美好带回家”

发布时间:2022-02-25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闭幕五天,返程回国的各国运动员、教练员们或多或少还沉浸在折柳寄情的中国式浪漫中。在北京参加冬奥会的日子,让他们难忘的不仅仅有赛场上的竞争、赛场下的友谊,还有美好的中国文化,诗香茶花乐,温润浪漫、沁人心田。

尤记2月20日闭幕仪式现场,原本计划为6分钟的运动员入场环节延长到了十几分钟。播报员康辉连续三次播报“请运动员们落座观礼”,可积攒了太多美好记忆的运动员们自发手拉手,沿着地屏上的中国结图案转圈起舞。中国结,象征吉祥团结,也表达了中国与世界连接,寄托着“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此刻的中国结在鸟巢地面上呈现出冰花质感,剔透晶莹,而电视机前观众看到的悬于鸟巢内的AR中国结则有红色绒线和琉璃质感,大气浑厚。这样的设计既中国又国际,引发全球共情。

冬奥恰逢春节,冬奥文化与中国的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冰雪文化相融合,成为北京冬奥会独一无二的文化标签。大雪花幻化的中国结不仅仅散落在运动场内,也矗立在天安门广场、悬挂在京城大街小巷的灯杆上,营造着浪漫、喜庆的氛围。当志愿者陈江宇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时,巴赫欣喜地说:“哦,我要别在衣服上。”这种独特的节日视觉文化符号,带动了巴赫的情绪,也刻在他的心里。

宏大如开闭幕仪式、场馆景观设计、冬奥村环境布置,细微如吉祥物、运动员大礼包、奥运村家居摆件……无不渗透着浓郁的中国文化元素,它们成为冬奥文化服务的加分项,并且因采用了更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而广受赞誉。

运动赛场上激情被镜头定格,本届冬奥会的公认佳片,有许多拍自首钢滑雪大跳台。百年工业遗址内的冷却塔上,印着大大的冬奥会会徽。当谷爱凌、苏翊鸣等运动员凌空跃起,矫健的身影与会徽的“冬”字相映成辉。那一瞬,中国书法的结构、汉字的象形特点、运动项目的抽象感觉和冬奥运动员真实的身影融为一体,永久定格在冬奥史册中。无需语言,每个人都能体会其中的美感。

在冰丝带,“人在画中游”成为现实。冰场四周的围挡,由中国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的抽象转化图案和冬奥核心图形共同组成。每一次速度与激情的较量是那么真实,却又带着诗与远方的浪漫想象。这样的效果让国际奥委会顾问、全球体育品牌专家西奥多拉激动得落下泪水。

美国代表队的跳台滑雪运动员安娜·霍夫曼发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旁边就是长城时,激动地喊出“紧挨着长城比赛,好疯狂!”为意大利代表队服务的高山滑雪设备服务商老米,乘坐高铁穿过长城去崇礼时感叹:“来北京16年,乘坐高铁一小时就到雪场的梦想成真了!”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冬奥虽已落幕,但这一声“再见”说出口很难。法国代表队临别时,收到志愿者制作的“柳叶卡”,感受到浓浓的惜别之情。日本电视台记者辻冈义堂带回去冰墩墩之父——曹雪亲手为他画的《冰墩墩与义墩墩合影》画像。“我第一眼就爱上了冰墩墩,无论正面、侧面、背影,无论从上看还是从下看,360度无死角,怎么都可爱。”德国单板滑雪女子运动员莱拉尼·埃特尔,刚一回到家乡就在网上晒出从北京带回的礼物——香囊:正面绣着“福”字,下坠流苏和珠串。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也带上了一对北京面人制作的冰墩墩回去,送给自己的双胞胎孩子做礼物。不同国家和肤色的人们,还从北京带回去一句说得滚瓜烂熟的拜年话“恭喜发财!”

静水渊深、润物无声。冬奥期间,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表达无处不在,它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好包容,也彰显着中国文化的悠久深邃。如今,曲终人散,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带着这份美好回家,把中国人民的热情留在脑海里,也留在心里,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在全球选手的共同推动下,正带给世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