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资讯 » 海淀动态

惊艳!海淀延庆联袂献上非遗盛宴,与冬奥碰撞出这样的火花——

发布时间:2022-03-10 来源: 浏览次数:


近日,海淀非遗走进延庆

激情四射的冬奥元素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融互鉴

中西文化融合下

展现出的全新魅力

让延庆区博物馆里精彩非凡

据悉,“冬奥圆梦 非遗传情”——延庆(海淀)冬奥主题非遗展由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海淀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延庆区博物馆(延庆区文物管理所)、海淀区文化馆承办,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在延庆区博物馆展出。

海淀参展作品100余件,涉及非遗项目23项。

“这个蓝色的冰雪笙挺有特点,你看上面还有奥运五环和冰雪图案。”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展出的宏音斋笙管制作技艺作品上,冰雪图案和充满活力的蓝色主体,与本次冬奥主题完美契合。

“这个笙是结合冬奥会做的冰雪笙,通过笙这个乐器来诠释奥林匹克精神。”参观中,海淀区文化馆非遗管理部主任王凤华向记者讲解说,笙又称和,是中国唯一的和声乐器,蕴含在冰雪之下的勃勃生机,奥运精神、残奥精神、冬奥精神“笙笙不息”。

京绣又被称为宫绣,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在展厅内,一幅京绣“火炬”细节毫发毕现。当传统技艺与激情澎湃的冬奥赛事相遇,中国美学与体育精神交织融合,带给参观者独具中式浪漫的冬奥之美。

“北京面人郎”经过创始人郎绍安以及家族几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展厅内,作品“福禄寿”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欣赏。

“这幅作品也是一个传统的作品,他把面人放在葫芦里边,寓意福禄双全、福禄寿喜,上面是喜鹊,寓意喜从天降,最常说的这些祝福语,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王凤华说。

百科时间:

北京面人郎也称“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它流行于全国各地,深受百姓喜爱。面人艺术主要依靠走街串巷的游方艺人即兴创作,他们掌握了娴熟的塑造技艺,题材、造型、配色等工艺程式了然于心,顷刻间就能将面团变成神采飞扬的艺术形象。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对茶膏传统技艺了解甚少。在茶膏品鉴中记者了解到,作为海淀非遗项目,茶膏制作技艺依循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最大限度将茶汁提取并浓缩收敛成膏。

“茶膏制作技艺发端于云南,而根植于京城,传统手工制作普洱茶和茶膏,主要以云南古六大茶山为主学习普洱茶和茶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并将该项传统技艺带到了北京。”王凤华介绍,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与京城文化结合的产物,彰显出北京地域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性特质,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参观中,记者见到了延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巩国防,她利用传统的剪纸手法,在一剪一刻之间,诉说着自己的冬奥梦。“我作为剪纸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用自己手艺,剪纸这种艺术来表达自己喜迎冬奥、参与冬奥的这种心情。”巩国防说。

由颐和园插花主创团队设计的作品《颐起向未来》亮相非遗展,作为传统寓意吉祥富贵的干花花材——牡丹干花,在与其他花材的完美搭配下,经过插花大师的创作,变成了寓意美好的插花作品,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增添了独特韵味。

科技赋能让文化“活”起来

除了精美的展品,走进展览现场,科技也是一大亮点。展览通过数字科技的手段让文化“活”了起来,成为非遗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抓手,也成为本次展览的新亮点。

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沙盘上,以图文形式介绍了沿线的各大冬奥场馆,通过配备数字化程序展示系统以及灯光效果,增强科技感与视觉效果。

顺着参观路线继续浏览“奥运场景浸入式体验”,通过地面投影技术以及3D数字视频的形式,演绎出冬奥会主题情景,打造墙面投影与地面、顶面、镜面多维一体的视觉效果,增强沉浸体验感。

“扫码看展”,让展览不止于展品。更多参观者兴致盎然地拿起手机扫码了解《烙画》《面塑》《风筝制作技艺》的介绍。这种全媒体互动展览,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展览。

“按这个键,可以给画面中的人物涂颜色,特别适合小孩子玩儿。”展厅内,随处可见多媒体技术的身影,旱船、竹马、高跷、太极拳和五虎棍五项传统体育项目以科技手法展示,不仅给市民增强了沉浸体验感,也为助力传统文化创新作出了积极尝试。

据了解,此次展览充分挖掘延庆、海淀两区独具特色的非遗作品、非遗食品、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紧密结合冬奥会的元素,共汇集两区精品非遗项目45个,展出非遗作品300余件。

展览将持续至到5月30日。在此期间,展馆将会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弹性设置非遗项目手工体验、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供市民前来深度体验传统文化,助力冬奥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的弘扬与传承。

观展指南:

展出地点:延庆区博物馆;

展览无需预约,观众可带身份证直接前往;

每周一闭馆;

周二至周日9:00-16:00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