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资讯 » 热点资讯

今年清明节旅游市场的见闻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2-04-07 来源:《旅界》 浏览次数:


从全国来看,今年清明节旅游的萎靡不振始自北上广深杭等一二线城市游客出行受限抑或跨省游意愿不高,人员流动受限,旅游业必然凄凉,无论欧美、日韩还是中国,都遵循这一规律。

然后,旅游市场的冷清再体现在大理、丽江、三亚、黄山、九寨沟这些老牌旅游城市、目的地,这种需求端不畅造成的全行业吃灰,和放不放假、放几天假没有什么太大关系。随手截取43日三亚机场的数据,这一天三亚进出港航班105班,旅客吞吐量7646人次(进港1490人次,出港6156人次),而2021年清明节同期公开数据显示,三亚市进出港旅客10.28万人次,也就是说仅为去年同期的7%

4月5日,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清明节假期,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预计发送旅客总量5378.1万人次,比2021年同期下降62.7%,2020年同期下降9.8%这意味着,今年一季度这场几乎席卷全国的奥密克戎疫情影响甚至要大于2020年武汉疫情刚起来的时候,而那时对旅游业的打击是沉重的,现在再来一次,则很可能是致命的。为让更多酒旅企业、旅游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活下去,宏观政策加大力度势在必然,就此我们建议:

一是,建议政策发力的时间可以再靠前一点。

清明节已经没了,五一近在眼前,疫情当下,多个部门都在为所属行业发声发力,而旅游业、酒店业受明显的经济冲击,已经面临太多束缚手脚的地方,压力在第一季度充分显现,政策发力靠前的决策部署可谓未雨绸缪、见微知著。毕竟政策推出后,市场的反应期、复苏期也需要一定时间。从一些行业声音的反馈来看,很多文旅企业如果失守“五一阵地“,恐怕确实撑不过二季度了,这是减税降费也难以起到的作用。

二是,建议政策发力重心进一步从宏观向微观倾斜。

严谨的数据分析表明,新冠疫情的冲击具有结构上的不对称性,对旅游中小企业的冲击大于国有的大型企业,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大于中高收入阶层,旅游业濒临崩溃并非一句戏言。举个例子,对租赁国有物业进行租金减免很难帮助到中小酒店加盟商抑或旅行社业者,毕竟仅验资一条要求就能难到大部分民营酒旅企业,让帮扶政策成为一纸空文。而旅行社、酒店、民营景区是国内最大的旅游业就业载体,将政策纾困的资源进一步向微观倾斜,增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微观直达性,将起到更好的政策效果,持续为旅游经济复苏提供动能。

三是,建议加强政策预期引导和出行市场信心维护。

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上海疫情引来全国关注,旅游出行市场一度出现恐慌情绪,此类黑天鹅事件一再出现,让游客担心出行后遇到地方“一刀切“隔离政策,进而影响生活、工作乃至孩子上学。

显然,这需要强力的政策信心引导,而不是地方上的层层加码却难以被问责。

这两天,北京成功摘星,中高风险地区清零的省区也越来越多。如此背景下,出行预期引导和信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大幅凸显,需要加大力度,通过稳预期来稳住市场情绪,游客有信心了,需求端畅通无阻,供给端也才能重拾阵地。

最后,我仍然建议那些口无遮拦,对旅游业者冷嘲热讽的人们,如果认为旅游业濒临崩溃这个话题危言耸听,不妨真的去出门看一看,和身边做旅游的朋友聊一聊,慢慢体会这个真实的持续恶化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