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首页 » 产业资讯 » 热点资讯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实践方略” 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千龙网讯 11月25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实践方略”为主题的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论坛在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举办。来自文化领域和城市发展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和接续发展等问题,为激发首都北京文化创新活力,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推动教育与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汪明表示,通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作用,创新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北师大建设了在文化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端智库。汪明校长肯定了首都文化创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核心领域的成果贡献。此次论坛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实践方略,在首都文化教育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于丹教授在本次论坛上进行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应用》的主报告。于丹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且驳杂,选择哪些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如何找到传统价值与时代价值的平衡点,如何将传统内容表达与当代生活需求相适应,决定着传统文化创新实践的力度、深度、广度。并以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消费者之间“更好的对话方式”为引,给出了三个层面的路径。第一,要进行资源活化,构建文化新场景;第二,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要共协力,打造文明新生态;第三,要利用科技赋能,进行内容、传播、体验多层面的创新,推动文化新业态。最后,于丹教授强调,迈向文化强国的征程,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就“遵循教育与文化相互生成与转化逻辑推进创新”主题发表《教育与文化相互生成与转化的逻辑》的演讲。他从历史文化角度谈创新应遵循的五个逻辑:共生逻辑、促进与限制逻辑、供求逻辑、不全等关系逻辑和包容逻辑。储朝晖认为,教育与文化之间存在共生关系,需共建共享资源;同时,文化与教育的进步与落后相互影响,需不断改进求新。他还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关注供求关系,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培养学生包容品格。教育与文化各有创新领域,相互联系,以开放、理性、包容的心态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圆桌会议环节,于丹教授与各区领导,根据各区文化“双创”进展情况,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转化的创新实践”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讨论与交流。
论坛结束后,召开了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院2023年度理事会会议,旨在探讨研究院未来五年的发展策略,聚焦核心任务,通过完善供需对接机制、联合调研机制、成果共享机制,提升智库管理水平、成果转化能力、智库文化影响力。与会专家针对首都高端智库年度任务的执行提出了建议,并就近期其他工作进行了讨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