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发展 » 产业数据

砥砺奋进 辉煌五年 中关村创新发展攀新高

发布时间:2017-10-24 来源:北京日报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在全球创新坐标系中找准定位,当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创新改革,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示范区创新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

主要成效

1.经济贡献能力不断增强

中关村示范区规划面积488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目前,示范区拥有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3273家,是2011年的2倍;上市公司从2011年的200余家,增加到目前的3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614家,约占全国1/10;独角兽企业67家,占全国一半左右。2016年,示范区企业总收入超过4.6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6,是2011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6%;实现企业税收2314.1亿元,是2011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1%;完成增加值6254.1亿元,同比增长13.3%,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占25.1%,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9%。今年1-7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24911.3亿元,同比增长16.3%,实现利润总额2199.5亿元,同比增长33.9%。

2.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中关村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近1.8万亿元,约占全国11%,是2011年的2倍,集聚了联想、百度、京东、小米、奇虎360等一批龙头企业;生物产业规模约1885亿元,年均增速24%,利润率连续13年在国内医药发达省市中排名第一,企业数占全国1/6,形成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亦庄生物医药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特色园区;节能环保产业规模约4700亿元,占全国1/10,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节能环保产业研发服务和技术辐射中心。

3.创新引领作用显著提升。2016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972.4亿元,是2011年的2.3倍;专利申请量6.9万件、专利授权量3.6万件,分别是2011年的3.2倍和2.9倍。今年1-7月,企业共申请专利40805件,同比增长12.1%;专利授权24278件,同比增长6.2%;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占全市56.1%56%。截至7月底,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2424件,占全市的63.9%。企业累计创制发布标准6173项,其中,国际标准229项,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高端显示等领域逐步掌握话语权。中关村的新技术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

4.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中关村有2万天使投资人,约占全国总数的80%,知名创业投资机构670家;2016年,天使投资案例819起,投资金额45.6亿元,创业投资案例1961起,投资金额1054亿元,均占全国1/3以上。高端人才加快聚集,目前中关村有“千人计划”专家1188名,占全国近20%。“双创”继续保持了高度活跃的态势,形成了90后创业者、连续创业者、领军企业骨干创业者、海外创业者为代表的四支大军。2016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5万家;今年1-7月,新设立科技型企业15581家,同比增长58.9%,占全市新设立科技型企业总量的35.1%

5.辐射带动和全球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关村与全国26个省区市72个地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已合作共建 23 个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中关村企业在京外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近1.2万家。2016年,企业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同比增长14%,占全国总量的34.6%,近八成辐射到京外地区;今年1-7月,中关村及北京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4311项,同比增长10.1%;成交额1911.1亿元,增长23.2%。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截至今年7月,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6003家。领军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近千家,海外上市公司98家。百度、京东进入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京东、联想、北汽等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关村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主要做法

1.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国务院批准实施“1+6”“新四条”等先行先试政策,率先开展科技成果“三权”、鼓励创新创业税收、股权激励、科研经费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等重大试点,10余项试点政策已推广至全国或其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出台了“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市级政策,示范区研究出台了支持重大前沿原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支持人才发展优化创业服务、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一区多园协同发展的“1+4”资金政策支持体系。在中组部等15个部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开展一批特殊政策试点,着力实施“绿卡直通车”等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20项政策,启动中关村外籍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积分评估工作。在“一行三会”等部委支持下,建设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中关村示范区中心支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关村示范区中心支局),开展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投贷联动等改革试点。不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财政部等部委支持开展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国家工商总局支持实施工商全流程网上登记注册等19项试点政策,国家食药总局支持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12项试点政策,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支持开展中关村进境动植物生物材料检验检疫试点,在市政府领导下推进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2.加强前沿产业布局,率先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出台中关村大数据、集成电路、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政策措施,促进重点前沿产业发展。搭建市场化高端产业促进平台,支持航材院建立石墨烯系列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在中关村筹建“1+2”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纳米能源系统研究所等创新发展。通过公开路演方式面向全球挖掘和培育重大前沿颠覆性创新项目,已发掘出的57家前沿技术企业,平均估值超过20亿元。深入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采用政府股权投资、补助或贴息、共有知识产权等方式,安排资金24.5亿元,支持了紫光展讯、精进电动等109个项目,推动一批前沿技术和重大项目落地发展。会同科技部火炬中心,出台实施了国家高新区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工程和“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金融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互联网+”新业态,涌现了滴滴出行、美团点评、摩拜单车等一批分享经济领军企业。

3.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双创”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不断优化创业服务,形成了由97家创新型孵化器、29家大学科技园、26家特色产业孵化平台为代表的创业服务体系,有活跃的产业联盟、协会商会、民办非企业组织超过500家,形成了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中关村智造大街、“回+”双创社区为代表的特色创新创业集聚区精准服务领军企业和潜力企业,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领航计划”“瞪羚计划”“展翼计划”“金种子工程”等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形成了“百度系”“联想系”“金山系”等创业系,挖掘出一批领军企业和潜力企业。成立京企云梯联盟,推动中央企业、市属国有企业与中关村企业创新合作。实施“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雏鹰计划”,建设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人才支撑体系。建立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引导壮大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规模。支持发展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科技中介等创业服务新业态,依托中关村标准化协会发布了首批“中关村标准”。中关村“双创”服务由提供基础服务的1.0时代、提供增值软服务的2.0时代,演进到创业资源共享融合、专业垂直、生态多维的3.0时代,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成为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

4.发挥科技战略支撑作用,积极服务首都城市重大需求。以服务国家重大活动为契机,建立需求拉动创新机制。围绕城市副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中关村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优势,推荐广联达、滴滴出行、碧水源、桑德等一批创新企业,对接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需求。围绕筹办2019北京世园会,组织格灵深瞳、旷视科技等一批企业,与世园局展开合作,服务“绿色世园、智慧世园、创新世园”。围绕筹办北京冬奥会,对接服务国家体育总局“科技助力”需求,组织诺亦腾、弘大等30余家企业服务训练比赛、赛事保障、配套设施、冬奥场馆建设等需求,支持延庆园发展能源互联网、体育园艺产业。围绕“大城市病”治理,支持千方科技、碧水源、桑德集团、神雾集团加强相关技术攻关和产品服务推广应用。

5.聚焦“4+N”产业合作功能区,推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印发实施《中关村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实施政策先行先试、创新社区共建、重点园区建设、新兴产业培育、京津冀人才圈建设、金融服务一体化等六大工程。搭建市场化平台,支持成立了“一司一金一空间”,即中关村协同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中关村领创空间。联合津冀有关部门共同出台实施《发挥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优势 推进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会同津冀共同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曹妃甸绿色环保示范基地、张家口云计算产业园、承德大数据产业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打造跨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新增注册企业194家,注册资本金超过18亿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初具规模,签约企业95家。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已有总投资达380亿元的16个重大项目落张承云计算产业园建设顺利,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获国家批复。

6.推动开放式创新,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支持企业“走出去”,实施中关村企业国际化发展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企业国际化发展专项资金和300亿元中关村并购母基金,支持企业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参加境外知名行业展会及国际会议、与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开展合作等,目前已有联想、百度、小米等近700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强化与境外创新区域的合作联系,建立中关村驻硅谷、伦敦等10个海外联络处,支持中关村发展集团设立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中关村国际创新网络。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成立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支持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注重“引进来”,发挥中关村–以色列国际技术创新合作转移中心、芬华创新中心的作用,与国际知名创业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微软、英特尔、ARM、Plug&Play、TechCrunch等全球知名创业服务机构在中关村落地。2015年第三次承办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世界大会,48个国家700名代表参会,有效提升了中关村的国际影响力。

总结中关村的经验,关键是要肩负国家战略使命,牢固树立创新引领的战略和理念,把握趋势和规律,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创新服务等方面始终引领方向和潮流

展望未来

下一步的工作中,中关村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抓好“两贯彻一落实”,准确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中关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一个核心任务、两个工作抓手、三个引领作用”。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旗手,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为核心任务。两个工作抓手,就是在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主要载体作用和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挥三个引领作用,就是通过政策引领,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服务体系;通过产业引领,打造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通过区域引领,辐射带动十六区、京津冀、全国创新发展,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