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发展 » 产业动态 » 其他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22-03-28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在时间的长河里,文物本体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会出现衰退甚至消亡。采取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能够很大程度上延缓这一过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保护作用日益凸显。数字化保护可以完整、准确、真实地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形成文物的数字档案;数字化保护形成海量数字化成果,经过深度挖掘和加工,可以为文物的保护、研究以及展示弘扬等提供有力支撑;文物的数字化授权和转化也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

文化遗产的类型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又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针对以石窟为例的不可移动文物,所采用的主要数字化技术有以摄影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壁画二维图像数字化技术、以激光扫描为主的洞窟结构和雕塑三维重建技术、以遥感测绘和倾斜摄影为主的大遗址三维重建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为主的全景漫游互动体验等。针对馆藏书画、石窟壁画等平面文物,首先要利用图像采集技术,采集其完整的图像信息,再经过后期的图像处理,形成完整的图像档案。针对雕塑、器具等三维文物,需要利用三维扫描技术,完整获取文物的三维信息和纹理信息,经过三维重建,形成文物的三维立体模型。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当下国内外热门的研究领域,涉及多个交叉学科,并且在国际上日益得到更多重视。目前世界范围内文物的数字化研究主要是向多种技术保障文物信息的完整保存、网络化的共享传播、人工智能的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发展。

从国际上看,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意大利的博物馆曾在上世纪90年代合作,利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对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进行数字化工作;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科研团队利用文物的数字化成果,通过分析文物结构、纹理、质感、色彩等信息,复原了巴米扬东大佛天井壁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项目,对巴黎圣母院等在内的众多法国哥特式建筑进行了系统性的数字化保存,建立了由图表、文字、历史地图构成的数据库……

我国文物数字化保护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敦煌研究院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形成了一套适合于不可移动文物壁画数字化方法,建立了近百人的专业技术团队。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次向全球免费共享了敦煌石窟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和全景漫游,访问量超过1500万人次。故宫博物院2003年成立了“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借助数字化技术强化博物馆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基本功能。2020年,故宫博物院发布了“数字故宫”小程序,进一步整合了故宫在线数字服务。洛阳龙门石窟也在数字化保护方面不断探索,在三维重建技术、数字复制展示、百年龙门石窟研究史料数字化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文物数字化有一定的独特性,需要多种学科和专业的交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没有专门设立文物数字化的相关学科和专业,文物保护单位大多招聘相近专业的人才,然后根据实际工作再进行培养和深造。随着文物数字化的发展,相关人才梯队建设需要加强。

在文物数字化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是继续研发新的关键技术。“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文物科技创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已经将文物科技创新、数字化建设纳入未来发展计划。数字文物未来需要紧紧依据国家规划,借助政策扶持,加强与科技领域的合作互联,利用先进科技与平台优势,引入更多的新技术、新手段,加快文物数字化技术的研究,数字化设备和软件的开发,加速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的进程。充分利用文物数字化资源,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培育更多文创品牌,充分发挥文物数字化资源的价值。通过产学研融合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以高科技保护文化遗产,以新发展理念传承文化,助力实现“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规划目标。

(作者为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