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创协会 » 协会动态

2022年中关村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峰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2-26 来源: 浏览次数:

12月16日,由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主办的2022年中关村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峰会成功举办。峰会聚焦文化数字化新发展理念,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创新活化与市场机遇”议题展开研讨,牡丹集团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数字融媒体中心”提供全程4K高清直播服务,活动吸引300余人收看网络直播。

北京工业大学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王国华教授主持峰会。他从三个层面谈到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思考。一是数字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历史进程不可阻挡;二是随着国际产业链的转移,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背景下,数字化必然迎来发展机遇;三是数字化已成为全球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

论坛研讨中,五位专家学者和两位企业家分别发言,谈政策、话理论、说市场、谋发展。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一,数字化已经成为十四五期间我国文化政策事实上的“第一主题词”,新的政策机遇期已经开启。8月17日,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十四五规划”作为一个文化发展规划,其“增量话语”是围绕“数字技术”展开的,均与数字化有关。学习“十四五”应该重点领会这些新的精神。而这也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了,十四五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期。第二,本轮机遇期政策创新的重点在“公共文化数字化”领域。“数字化”是文化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现代文化领域是一个从供给端到消费端的“全栈式”、“全链条”、“智能化”的“数字文化生态”环境,这一全新生态体系的基础就是公共文化数字化体系。相比较传统以物理形态存在的、以硬件为特征的文化设施,这是一个以数据形式存在于虚拟空间的全新的文化基础设施。第三,理解“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的政策创新需求。近10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重大转型,核心趋势就是数字化。相比较产业后端以平台公司为主导的应用数字化而言,目前产业前端以公共文化机构为主体的资源数字化程度比较低,不能满足高质量数字文化产品生产需要。文化研究中心多年来提出并推动的“文化基因工程”是应对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最新发展的挑战,推动公共文化“深度数字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建议建立跨行业跨部门合作平台。要消除阻碍文化文物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各类市场化运作主体合作开发文化资源的障碍,由“数字技术研发方+文化内容解读方+文化资源提供方”共同组建协同创新平台;要建立广泛的“技术合作机制”、“产业合作机制”、“社会合作机制”。

张京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一、数字化成为持续热点,也是新基建的重要方面。这次峰会的主题是“数字化”,正好我们《创意城市蓝皮书》今年的主题也是数字化赋能。实际上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就开始数字化了。但是数字化真正成为热点,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出版发行开始的,数字化生存是现代社会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文化数字化是大势所趋,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数字化一直在路上。普通民众对文化数字化的深切感受可能来源于2010年上映的电影《阿凡达》,正好今天阿凡达2《水之道》在国内首映,其3D/4K/48帧的输出格式,使得有数字3D,激光IMAX,CINITY,杜比影院等多种影厅播放模式,12年来,该电影的最大卖点就是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沉浸式体验。三、数字文化产业是数字经济的核心产业,可以带动消费增加就业。除了与制造业的数字化相同的提质增效外,文化产业数字化大多不会减少就业机会,反而会增加,并创造新业态,引领新消费。尤其是在文博、文旅、展示传播等领域。数字技术已经渗透融入到各行各业,使得许多产业边界变得模糊,所以说数字化是所有产业的发展方向,或可称为数字相关产业,其经济形态将来都可以叫数字经济。

姜念云(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第一,从数字化的本质和意义看机遇。数字化的本质是将原本存在于多种形态、介质的,千姿百态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统一到一种媒介,成为可编辑、可聚类、可解构、可建构、可利用的数据信息。这不但为我们整合、传播、利用这些文化内容信息,更好地盘活文化内容的存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遇;也为我们有机会更好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辨识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研究和理解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工具和平台。第二,文化数字化的几个发展阶段。提数字化,开展数字化,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可以认为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不同主体的作用和努力目标不同:一是数字化阶段。通过各类数字化技术,将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典籍资料等进行数字化。这是一个将文化资源活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分散化努力的过程。二是平台化阶段。这是一个需要通过建立数据共享规则,打破数字孤岛,将存在于不同机构、部门的数字资源,融通、联通起来,使其真正形成大数据,为各种应用提供平台和条件的过程。也是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基础设施化的过程。三是应用创新阶段。多种形式的数字文化产品的创新阶段。前期一切铺垫,都是为了这个阶段做准备的。有了海量的文化数据,如何使其数据价值、信息价值、文化价值得以呈现、增值,成为可以被公众感知、认知和认同的文化内容和产品,使文化数字化的意义和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成为各方面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三,怎样的产品才是好的数字文化产品。从内容上看,一个好的文化内容产品,不但着眼当下,也需要基于历史、关照历史。才能成为一个有文化根脉和厚度的,能够体现民族文化个性和自信的,更具文化传播力、感染力的文化内容产品。从形式上看,一个好的数字文化产品,不但可以更便捷地实现文化内容信息的交流传播,还应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获得文化共情、共识、共生的表达和体验需要。数字化的优势是可以让文化信息更好地搭乘通信技术的快车道,加速文化的交流与共享。而元宇宙等其它先进的传播和呈现技术,会被不断地应用到数字文化服务的场景中来,将使得数字文化产品更具良好的沉浸、交互、体验性。再就是标准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展数字文化创新,一系列技术标准、规范应不断建立起来。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当前的“元宇宙”赛道、新业态模式是建立在数字产业化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三年疫情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起到推动作用,事实证明,产业数字化是抵御风险的最好武器。《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其中有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这里就涉及对内容资源、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统筹布局的问题。在“元宇宙”场景活化应用探索实践上,上海从战略布局到政策支持走在前列。激活数字化的要素是高质量内容,创造数字文化消费的是市场需求。沉浸式、体验性、游戏化交互特征是数字化进程的趋势,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游牧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数字游牧人能够在他们选择的地方工作和生活,这是一种对数字化生活的实践探索。当前,我们应该从供给侧到服务侧统筹布局,全方位推进数字化转型。

陈洪(北京邮电大学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从个人研究领域出发,从采集、IP、制作、传播、体验五个角度分享一些看法。第一,数字化采集,是资源数字化的第一步。已开展多年,资源的绝对量已经有一定的规模。挑战在于,资源孤岛还是比较严重的,基本上以文博文物单位为单元进行保存和研究。采集成果需要连片,需要大知识图谱,需要大广度的知识挖掘,形成更广范围的知识发现。在这个背景下,大范围的,跨机构的文化资源数字化后的知识挖掘和知识图谱构建具有获得过去未可知的重大发现的机遇,与之匹配的知识服务也有机会形成全新的数字文化新基建。第二,基于数字文化资源的IP化、创意化。IP是转化力的根本问题,文化资源很多,文化IP尤其是知名IP不多。从资源到IP需要深度的加工过程。是对文化内涵、形象设计、市场洞察有深刻理解的复杂的加工过程。是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中最终要的一个步骤。也是文化双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表达的关键。挑战在于,对上游资源和下游用户的深刻的双向理解,以及基于这种深刻理解的确定性创作过程。前一句表达如何成功进行IP创意,后一句表达如何持续成功进行IP创意。机遇也正在于此。AIGC,用人工智能动态地衔接上游资源和下游用户,并持续自动优化!第三,生产制作领域。产品化加工,好的创意需要好的产品实现。生产制作领域,2个子问题,一个是生产工具,一个是生产流程。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挑战在于,生产型工具我们相对落后。主流工具需要加大国产化生产力工具的打造。机遇在此。B、生产流程角度,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掘和组织。协同生产。大范围的协同生产,我们有类似猪八戒这种低难度任务生产的平台,进一步深化为深度加工平台,有机会用好我们专业人才资源库及其庞大的优势,需要远程协同,来发挥这个优势。第四,传播。在传播领域我们还是很有优势的。从3G开始,我们逐步在通信领域从跟、并到领。5G的价值的发挥,还有很大的空间。传播的方式,除了手机APP外,需要发挥新型场景的价值,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文件里也提到了很多场景,体验馆、体验厅等。这些大空间,会对传播和传输载体有更大的需求。第五,体验。挑战是新的体验形式的树立、新体验范式的树立。VR是范式,但未达预期。元宇宙,需要可落地、可复制、可产业化的具象形式的树立。参考物是短视频,2016年才成立,形成规模,形成就业,形成新电商。所以,在元宇宙时代,新的文明形式,新的交互界面和数字内容构成的新互联网形态,文化依然会是主角,会形成新的文化消费业态,值得开展大量的探索,迎接重大机遇。

马忆原(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OO)

陈洪教授讲到的数字化发展的5个层面,同汉仪发展有着高度契合。我们是文化内容创造型企业的典型代表,字库是功能性需求和审美表达的统一体,侧重两方面,一是内容创新层面,二是数字化工具的应用。目标是同用户拉近距离,增加用户粘性,将上游资源和下游用户建立起密切联系。结合当下、观照历史、推陈出新、领域深耕使我们的发展路径。汉仪成立至今已走过30年发展历程,实践证明唯有持续创新才能引领企业做大做强,汉仪家国宋、霸蛮体、苏东坡风格字体既是传承也是创新。我们的“字由”平台采用会员模式,将传统的字体下载、字体安装、字体预览及字体使用等功能集成于客户端中,为1000万设计师提供服务。

赵伟东(北京星震同源数字系统股份公司董事长)

星震同源是一家是以“档案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专门从事与档案类、资产类、法规遵从类数据的采集、治理、存储、挖掘、利用相关的软硬件研发、制造和系统集成服务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星震公司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在国内档案信息化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公司拥有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先后参与国家级档案信息化重点工程,取得了非凡的业绩。我们既是重要数据全生态应用服务提供商,也是绿色存储设备专业制造商。星震零边距扫描专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成册档案图书数字化工作,星震公司主导的“磁光结合策略”也开启了海量数据永久性安全存储新时代。应用领域包括重要数据(档案类/资产类/法规遵从类数据)长期安全存储、文物古籍修复、档案数字化加工、编目、编研。历史档案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用数字技术活化历史是文化数字化发展的生动实践,在影视、展览、创意设计、短视频等多种文创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王国华教授对峰会做总结发言。他表示:专家学者、企业家们的精彩研讨为我们贡献了一场高质量的数字盛宴。数字化进程是人类文明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全新的全球化工业革命,生存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对这一历史浪潮给予关注和思考;数字化不为某个国家或者地区所独有,而是为全人类所共同拥有、共同分享,数字化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是大势所趋;数字化进程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观念理念的更新,我们要用新发展理念,站在人类文明走向的大格局下提高认知,充满信心地迎接全球数字化机遇。祝贺中关村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峰会圆满结束,希望企业把握数字时代的发展机遇,祝愿文化科技企业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