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发展 » 产业动态 » 其他

实体书店需继续“线上探路”

发布时间:2020-04-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浏览次数:

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今年的读书日格外特别,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依旧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影之下,我国本土疫情虽然基本得到控制,但在全球大流行之下,疫情防控之弦丝毫不敢放松。

疫情之下,不少实体书店遭遇生存危机。在疫情最严重的2月份,多数实体书店几乎没有任何收入。行业突遇寒冬,不少书店也在艰难“自救”。近日,首批北京72家实体书店陆续上线美团外卖,读者可在下单后大概30分钟的时间里,收到想要的图书。

习惯了送“物质食粮”的外卖小哥,如今送起了“精神食粮”,是件新鲜事,也是件好事。对读书人而言,这意味着又开辟了一条方便快捷的购书渠道;而对于实体书店而言,也意味着在充满社交屏障的当下,凭借外卖平台有望触达更多消费者。

这种随“疫”应变,对实体书店而言出于无奈,却也必要。如今,虽然多数书店已恢复营业,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书店要回归常态并不容易。其一,对很多人而言,图书不算刚需消费;其二,线上渠道对实体书店替代性较强;其三,实体书店的优势在于漫步游览、精挑细选的文化氛围,但这却与疫情防控节奏相背离。

把“活下去”的希望寄托给外卖小哥,背后是书店经营者的一番苦心。但令人担忧的是,“图书外卖”究竟效果几何?对此,恐怕要保持一种谨慎乐观。外卖平台的主要特征在于即时、便利,对应的是一日三餐这种大众化刚需消费;相较而言,外卖图书就可能会曲高和寡。另外,图书外卖与网上购书体验差别不大,多数消费者并不计较是半小时送达还是隔天收到,外卖图书价格与网店相比也并无优势。据媒体报道,一家书店在外卖平台上线两周,一共接了约10单。用户反应上的冷淡,恐怕并非个例。

当然,对书店经营者而言,这或许也在意料之中。从资本和市场的角度看,即便没有疫情,很多实体书店也是不温不火。但“书中自有黄金屋”,无论收益如何,总会有人为了守住这方文化阵地、守住心中的桃花源而苦苦坚守。图书与心灵的碰撞往往电光火石,很多时候超越了斤斤计较的算计。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对“外卖图书”这样的尝试加以肯定,这是对经营者的声援,也是对实体书店“线上探路”寄予厚望。

这些年实体书店在多元化经营上有了更多进展,例如销售文创产品、饮品;但在真正触达消费者上,还稍显用力不足。实体书店价格无法与网店抗衡是先天劣势,因此不少实体书店主打“氛围、调性”,这种差异化发展有可取之处,但在拓宽消费者方面优势不大。

疫情对实体书店与其说是“致命一击”,不如说是未来的提前到来。实体书店的线上转型,早已迫在眉睫。这种转型,一定是以读者为核心;要求书店放下高冷的调性,以更开放和更平等的姿态,为读者提供精准服务。当下,很多人并非不想读书,也不是买不起书,而是时间有限,不知道该用宝贵的时间去读哪本书。实体书店不妨通过直播荐书、在线讲书等方式,通过专业服务为读者降低决策成本,为读者提供更多价值增量。

在网红带货主播薇娅的直播间,曾经创造出6.5万本图书秒光的纪录。很多实体书店文脉积累深厚、对图书市场有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可变现的资源。在风起云涌的直播带货界,应该有实体书店的一席之地。尤其是面向儿童、学生、城市中产这些重点群体做针对性推荐和直播展示,或可对消费起到重要的提振作用。

当然,实体书店要挺过寒冬,仅靠自救其实很难,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扶持。实体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地,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只是门生意,更是面向未来、面向市民社会的“高回报投资”。书店稳稳扎根、城市书香弥漫,则人文之光不灭、精神家园恒在。